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薄膜塑料水分测定仪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上海
  • 厂商性质生产厂家
  • 更新时间2020/2/15 12:05:21
  • 访问次数185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点击查看电话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精科)是精密科学仪器供应商,提供产品有天平仪器、光学分析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电化学仪器、生化仪器。产品质量列国内*水平,深受科研、医疗、高等院校及厂矿企业等单位的赞誉。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青睐而被广泛采用。其我公司将不断开发适合科研技术新发展的生化仪器。
让用户满意是我们的承诺。
让您拥有更精确、更快捷、更可靠、更方便的产品,是我们的追求。
信誉*、质量*、顾客*,是我公司永恒的服务宗旨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与关注,公司将继续秉承“快速、灵活、有效、*、共享”的经营理念,一如既往为广大用户提供高科技产品和优质服务。

水分测定仪
薄膜塑料水分测定仪用于各种物质水分含量的测定,是目前较值得信赖的水分分析测量仪器。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如果无法直接测量的固体类样品,可连接水分气化装置进行测量。当与水分气化装置联用时,自动移动样品盘,设定气化温度,设定载气通气时间等测量条件,均可由主机操控与自动测量。重现性佳,准确度高,省时方便。
薄膜塑料水分测定仪 产品信息

薄膜塑料水分测定仪打开主机后面电源开关,打开主机面板电解开关,打开搅拌开关。调整主机搅拌速度调节钮,使液面有很小的旋涡状即可。不能速度过快,过快搅拌子跳动会打坏电极。用50微升进样器抽10微升水从进样旋塞口扎入,将针头扎到液面下。注意:第1次可能很紧,可用手托一下,不能让针头弯曲。这样反复几次用50微升进样器抽10微升水从进样旋塞口扎入,将水注入到电解液。每进一次,要间隔10秒钟,观察颜色变化,待颜色变成棕红色时,进样量减为1微升水。同样每进一次,要间隔10秒钟,观察颜色变化,待颜色变成浅黄色时,绿灯亮并开始计数,停止进水。
  新平衡的电解液,池瓶为黄色,电解电极内为深色,几小时后自然变成浅黄。电解电极和池瓶的液面不一样高没关系,正常使用几小时后自动变成一样高,待计数到终点,停止计数,终点灯亮,蜂鸣器响,则电解液平衡点找到,可进行正常样品测定。在正常测定样品前,为了确定仪器、电解池、电解液整个系统的正常和准确,用0.5微升进样器,进0.1微升水观察仪器准确性,显示在90—110微克之间,说明仪器正常,可以正常使用

薄膜塑料水分测定仪

该仪器操作简单,测试准确,显示部分采用红色数码管,示值清晰可见,分别可显示水分值,样品初值,终值,测定时间,温度初值,终值等数据,并具有与计算机,打印机连接功能。

该水分仪可广泛应用于一切需要快速测定水分的行业,如医药,粮食、饲料、种子,菜籽,脱水蔬菜、烟草,化工,茶叶,食品、肉类以及纺织,农林、造纸、橡胶、塑胶、纺织等行业中的实验室与生产过程中。

卤素水分测定仪,两系列中的多个产品已处于*地位,如:塑胶水分检测仪、食品水分测定仪、饲料水分测定仪、粮食水分仪、淀粉水分分析仪、医药水分检测仪、化工水分测定仪等*了国内水分仪应用领域的空白,并已逐渐替代进口,是国内市场的*。是同行业中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高科技集团公司。目前SFY系列水分仪常年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30多个省市地区企业及上百所大专、院校中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分的定量分析已被列为各类物质理化分析的基本项目之一,作为各类物质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根据不同形式试样中的不同水分含量提出了测定水分的不同要求。水分测定可以是工业生产的控制分析,也可是工农业产品的质量签定;可以从成吨计的产品中测定水分也可在实验室中仅用数微升试液进行水分分析;可以是含水量达百分之几至几十的常量水分分析,也可是含水量仅为百万分之一以下的痕量水分分析等等。这些仪器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再现性好,并能连续测定,自动显示数据。国外的水分测定仪价格昂贵,是国内的一些实验室、企业无法承受的。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仪器厂商加强了对水分测定仪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益,使国产水分测定仪的各项技术向水准靠拢,能够满足一般实验室和企业生产的需要。经典水分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各种水分分析方法所代替。

同类产品推荐
在找 薄膜塑料水分测定仪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