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JY-3018A 红外线一氧化碳分析仪

参考价 ¥ 9999
订货量 ≥1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京仪(北京)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北京市
  • 厂商性质其他
  • 更新时间2023/7/25 9:05:04
  • 访问次数438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进入展商展台

联系方式:张经理 查看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京仪公司是基于布线标准研发的石油、化工、环保、电子、冶金、机械、光学、通讯产品,均由京仪公司所有产品均按标准、质量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和包装。







仪器
JY-3018A 红外线一氧化碳分析仪
简要介绍
我厂新推出的一种利用红外光谱吸收原理,对低浓度的一氧化碳测量仪器,红外一氧化碳检测仪,同时可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温度和湿度。具有非常清晰的彩色触摸屏,声光报警提示,带内置泵,红外一氧化碳气体分析仪广泛用于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环境监测、等气体的检测与监测。成功解决了,在高温和低温测量中的精度保证和补偿、精度非常的高,可用于科研等监测部门。
JY-3018A 红外线一氧化碳分析仪 产品信息

JY-3018A 红外线一氧化碳分析仪

一、简要介绍

我厂新推出的一种利用红外光谱吸收原理,对低浓度的一氧化碳测量仪器,红外一氧化碳检测仪,同时可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温度和湿度。具有非常清晰的彩色触摸屏,声光报警提示,带内置泵,红外一氧化碳气体分析仪广泛用于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环境监测、等气体的检测与监测。成功解决了,在高温和低温测量中的精度保证和补偿、精度非常的高,可用于科研等监测部门。本仪器符合GB/T18204.23-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和GB/T9801-88《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的国家标准;符合JJG635-201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二、执行标准

JJG635-201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

HJ965-2018《环境空气 一氧化碳的自动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GB/T18204.2-2014《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Z/T 300.37-20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37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GB 9801-1988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三、特点

1、检测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气体,同时可以检测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2、自带吸气泵可将数十米距离外气体吸入仪器进行测定。

3、具有超大彩色触摸屏、操作方便快捷。

4、仪器显示有PPM和mg/M³两种显示数据,可以自动转换。

5、自动零点校正技术,方便用户在不同季节和时间,进行零点修正、

6、具有小时均值,8小时均值,日均值显示,存储功能。

四、技术参数

· 检测原理: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非分散红外法(国标)

· 检测气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

· 检测方式:泵吸式                  

· 测量范围:一氧化碳:0.0-50ppm 或者200、1000ppm量程

· 温度:-20∽60℃。湿度:10-95%RH

· 浓度显示ppm、mg/m3自动转换

· 分 辨 率:0.1×10-6

· 超大彩色触摸屏操作,海量数据存储,可存储10000组测量数据;

· 零点自动校正技术,有数据接口。

· 线性误差:≤±2% F·S,重 复 性:≤1.0%

· 量程漂移:≤±2% F·S/3h

· 响应时间:≤60S、预热时间:30min

· 流量范围:(0.5-2.0)L/min

· 供电电源:交直流两用,220AVC(±10%)或机内充电电池

五、配置

(1)仪器主机(含内置电池)    一台      

(2)充电器                            一只

(3)采样软管                        一根      

(4)铝合金携带箱                 一只     

(5)操作手册                        一份     

(6)合格证                           一份

(7)U盘软件                        一份       

(8)数据线                          一个



同类产品推荐
在找 JY-3018A 红外线一氧化碳分析仪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