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车用尿素密度计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厦门雄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
  • 厂商性质其他
  • 更新时间2023/7/1 9:00:03
  • 访问次数90
产品标签: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进入展商展台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厦门雄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销售精密天平;比重计;显微镜;比重天平;密度天平;密度测试仪;密度仪。作为的精密仪器及衡器制造商,在悠久发展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技术和市场的性。代表产品有塑料密度计,橡胶密度计,粉末密度仪,液体比重计,电子比重密度天平,PE密度计,粉末冶金密度天平,吸水性固体密度计,水银法密度仪,自然堆积密度计,磁性陶瓷岩石密度计,管材颗粒密度计,浮力法固体密度仪,颗粒水分测试仪,色差仪,松装密度仪。 厦门雄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专注于密度测试技术的研发并将其产品化。产品适用材料:塑胶颗粒,工程塑胶粒,ABS溶剂,尼龙颗粒,PVC粉末,EVA材料,PU发泡,塑胶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橡胶颗粒,黑烟胶,树脂,矽胶,铁氟龙制品,金属粉末,磁铁粉末,玻璃粉末,碳化钨,石墨材料,碳织材料,钛白粉末,各种化学液体,粘稠液体。产品也在孔隙率测试的应用领域: 催化剂,广泛用于石化、化工、医药、食品、农业、精细化工等领域吸附剂,如活性炭、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广泛用于环保领域;颜填料,无机颜料、碳酸钙、氧化锌、氧化硅、矿物粉等;陶瓷材料原料,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钇、氮化硅、碳化硅等;炭黑、白炭黑、纳米碳酸钙等用于橡塑材料的补强剂等;新型电池材料,如钴酸锂、锰酸锂、石墨等电极材料;发光稀土粉末材料; 磁性粉末材料,如四氧化三铁、铁氧体等;纳米粉体材料,包括纳米陶瓷材料、纳米金属材料,纳米银粉、铁粉、铜粉、钨粉、镍粉等; 其他,如超细纤维、多孔织物、复合材料、沉积物、悬浮物等 厦门雄发拥有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的技术工程师,成熟的销售网络、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以“专业、专心、专注”的态度服务于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雄发坚持“以诚为本、服务取胜”的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开拓创新,为客户提供优质、专业、适用的密度测量仪器。
产品名称:车用尿素密度计 采用JF恒温电子式U型振动管法液体密度计、车用尿素密度计按照SH/T 0604-2000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U型振动管法)进行测试都是可以的。玻璃石油密度计相对便宜,但是测量精度有限。实际上,在现实生产加工过程中,JF恒温电子式U型振动管法液体密度计已经慢慢普及开来。其取样量少,无需人工查看标线,设备直接显示溶液密度值,大大降低了人为产生的误差。
车用尿素密度计 产品信息

U型振动管法车用尿素密度计的优势

车用尿素溶液是可流动性液体,是柴油发动机尾气处理液,也称作汽车尿素、车用尿素、汽车环保尿素、柴油车尿素、AUS 32、车用脱硝剂等。车用尿素的使用是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它的工作原理是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反应,生成氮气和氧气,减少了氮氧化合物及有害微粒的排放,对减少温室效应也起到积极作用。传统的车用尿素溶液密度测量是采用浮子式玻璃石油密度计在雷德蒸气压RVP小于100Kpa,液体温度20℃条件下,测得的车用尿素溶液标准密度。这种方法会存在无法将温度控制稳定,密度计读数人为视觉误差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结果数据不准确。近年来,U型振动管法车用尿素密度测试仪、电子式密度计的使用,基本解决了控温不稳及人为视觉误差等问题,能够使用20℃纯水作为标准对仪器进行校准,取样量较少2ml不浪费车用尿素以外的其他珍贵的样品液体,如香精香料等。真正将尿素溶液的密度检测精度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车用尿素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恒温电子式车用尿素密度计是根据双U型管内充满不同介质时振荡频率不同的原理进行液体密度测量的。主要由双音叉式密度传感器、振筒电路、测温电路、CPU、显示器、恒温槽、进液泵及控制面板组成。测试时设备将待测液体通过蠕动泵吸入谐振筒传感器后,由单片机进行测量数据处理,快速直接显示尿素液体的密度值。

车用尿素溶液的密度质量指标

汽车尾气处理液、车用脱硝剂、车用尿素溶液的密度在GB 29518-2013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 尿素水溶液(AUS 32)的标准中,规定了尿素水溶液AUS32常称作车用尿素溶液的密度质量指标,是在温度为20℃的状态下的密度范围为1087.0kg/m3至1093.0kg/m3,即密度要控制在1.0870g/cm3到1.0930g/cm3之内。

在找 车用尿素密度计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