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全自动土壤无机碳分析仪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广州昌利信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广州市
  • 厂商性质代理商
  • 更新时间2025/5/25 7:26:13
  • 访问次数1
产品标签: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点击查看电话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昌信科学仪器公司隶属于香港昌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总部设在香港。

 

  本着"用心服务,顾客*"的理念,目前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昆明、成都、长沙分别成立了家公司和维修站。

 

作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原子吸收光谱仪(AAS)、能量色散型X荧光分析仪(XRF:SEA1000A,SEA1000S)、总碳/总氮/总有机碳(TC/TN/TO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实验室规划和建造,的科学仪器代理,目前我们产品业务区域主要是中国大陆、香港及东南亚各国。

 

我们的用户遍布烟草、啤酒、环保、化工、生物、农业、石化、电子、五金、制药等行业,并以专业的知识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赞誉。

 

    我们推广的ICP,AAS,XRF,及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可以用来测定有害元素、固体 / 粉体 / 溶液成分分析等,广泛应用在玩具,五金,塑胶,电子,油品涂料,电镀,皮革材料,玻璃,陶瓷等行业。目前我司在香港及珠三角已有多个化学实验室建造案例,欢迎联系参观及对我们工作提出建议、指导。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原子吸收光谱仪(AAS)、能量色散型X荧光分析仪(XRF:SEA1000A,SEA1000S)、总碳/总氮/总有机碳(TC/TN/TO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实验室规划和建造。多可填12个主营产品
全自动土壤无机碳分析仪
全自动土壤无机碳分析仪 产品信息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温室效应、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土壤碳固定已成为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温室效应 简便有效的方法。作为国际社会控制大气CO2浓度努力的一部分,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要求建立其碳库清单及评估其碳库变化。土壤碳库储量反映土壤系统的固碳能力,确定土壤碳库的储量、 空间分布,是建立土壤碳库清单、评估其历史亏缺或 盈余、预测土壤碳固定潜力的一项基础工作,对全面了解碳循环、气候变化及制定土地利用管理政策至关重要。


土壤碳库由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大部分组 成。 土壤无机碳库也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的影响,无机碳库参与碳循环,无机碳库变化影响温室效应,土壤无机碳库研究对于土壤碳库计算及碳循环研究应是。


传统的土壤无机碳分析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精密度差。 荷兰Skalar AIC100全自动无机碳分析仪采用自动加酸酸化-加热分解-NDIR红外检测的方式,可全自动、高精度无人值守分析、安全、环保地检测土壤中无机碳的含量 。地解决了土壤无机碳的全自动分析难题。该仪器内置100位全自动进样器,土壤样品直接称量于坩埚,放置于自动进样器上即可执行无人值守的土壤有机质全自动分析,5分钟内即可得出土壤无机碳的测量结果。


仪器也可以扩展全自动测量土壤、固废、底泥、沉积物等总碳、有机碳/有机质、无机碳、元素碳、TOC400&TIC900的全自动分析。将操作者从繁琐的湿化学分析过程中解放出来,标准化、快速、环保、安全、大批量地进行分析,消除了人为主观因素和操作水平差异造成的影响,得到更精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型号名称:全自动土壤无机碳分析仪

分析项目:元素碳

方法:TIC采用酸化气体吹扫法

分析范围:碳: 0.01-500mg C值

测量范围:0.01–100 %*

检测限:< 0.01% (< 100 ppm)

样品重量:3g或液体样品体积2ml

精密度:碳< 1% RSD

数据处理:面积计算(多点线性回归),天平接口数据自动录入,原始数据储存和可连接至LIMS

自动取样器:100样品位自动取样器

进样方式:由下至上的垂直进样系统

仪器特点:天平接口数据自动录入接口

内置显示器,显示给部分温度、流量、压力、仪器工作状态等参数。

三级脱水系统消除水份的干扰,降低运行成本。可直接分析液体样品

垂直进样系统消除环境因素影响,无需使用样品锡纸,降低运行成本

气体: O2(≧99.995%)

反应炉温度: IC反应炉:150℃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