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工作原理
正常过滤阶段:原水从过滤器入口进入,流经内部的过滤介质(如滤网、滤膜、楔形网等),水中的杂质被截留,过滤后的清水从出口流出。
污染检测阶段:随着过滤时间延长,滤网上的杂质逐渐堆积,导致过滤器进出口的压力差增大(或达到预设的运行时间)。此时,设备的压差传感器(或定时器)会触发清洗信号。
自动清洗阶段:清洗装置启动(如刷式、吸吮式、反冲洗式等),通过机械刮除、反向水流冲洗、高压水射流等方式,将滤网上的杂质剥离并收集到排污腔。
排污阶段:清洗产生的污水通过排污阀快速排出,整个清洗过程通常仅需数秒至数十秒,且过滤过程不中断(部分型号设计为 “边过滤边清洗”),确保系统连续运行。
二、主要结构与分类
1. 按清洗方式分类
- 刷式自清洗过滤器
核心结构:滤网内壁或外壁设有可旋转的毛刷(或刮板),清洗时毛刷随驱动轴旋转,直接刮除滤网上的杂质。
特点:适合处理黏度较高、杂质硬度适中的水质(如工业废水、农业灌溉水),滤网精度通常为 50-3000μm。
- 吸吮式自清洗过滤器
核心结构:滤网外侧设有可移动的吸吮扫描器(类似吸管),清洗时扫描器沿滤网表面移动,通过负压(或高压反冲)将杂质吸入排污口。
特点:清洗效率高,适合杂质颗粒较小、黏性低的水质(如自来水、循环冷却水),滤网精度可达 10-500μm,且对滤网损伤小。
- 反冲洗式自清洗过滤器
核心结构:通过关闭部分过滤单元,利用系统内的清水(或外接高压水)反向冲洗滤网,将杂质冲至排污口。
特点: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流量系统(如市政供水、电厂循环水),但清洗时可能短暂影响过滤流量。
- 叠片式自清洗过滤器
核心结构:由多层重叠的塑料叠片组成过滤介质,叠片间的微小缝隙截留杂质;清洗时通过旋转叠片,使缝隙中的杂质被水流冲掉。
特点:过滤精度高(5-200μm),抗堵塞能力强,适合处理含胶体、纤维类杂质的水质(如食品加工废水)。
2. 按安装方式分类
卧式安装:适合大流量系统(如 DN100 以上管径),占地面积较大,但运行稳定。
立式安装:结构紧凑,节省空间,适合中小流量系统(如 DN100 以下管径),常见于民用或小型工业场景。
三、核心参数与选型依据
过滤精度:即滤网可截留的最小杂质粒径(单位 μm),需根据后续设备对水质的要求选择(如锅炉补水需 50μm 以下,灌溉水可放宽至 500μm)。
处理流量:过滤器每小时可过滤的水量(m³/h),需与系统总流量匹配,避免过载导致过滤效果下降。
工作压力:适用的系统压力范围(通常 0.1-1.6MPa),需满足管道实际压力,防止泄漏或损坏。
耐受温度:根据水温选择材质(如常温用塑料滤网,高温用不锈钢滤网),一般可耐受 - 10℃至 120℃。
滤网材质:常见有不锈钢(304/316,耐腐蚀、强度高)、尼龙(成本低,适合低腐蚀性水质)、楔形网(抗堵塞,适合高浊度水)。
四、核心优势与适用场景
1. 核心优势
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工拆卸清洗,通过压差或定时控制自动启动清洗,节省人力成本,避免系统停机(清洗时过滤不中断,部分型号流量仅下降 5%-10%)。
过滤效率稳定:及时清除杂质可保持滤网通畅,避免传统过滤器因堵塞导致的流量衰减、压力损失增大等问题。
适应性强:可根据水质特点选择不同精度和材质的滤网,处理浊度范围广(通常≤500NTU),且能耐受一定的冲击负荷(如短时高浊度水)。
延长下游设备寿命:有效去除颗粒物,减少水泵、换热器、喷嘴等设备的磨损和堵塞,降低维护成本(如空调系统中可减少换热器结垢,提升换热效率)。
2. 典型应用场景
工业循环水系统:如钢铁、化工、电力行业的冷却水过滤,去除悬浮物以防止换热器堵塞。
市政与民用:自来水预处理(去除泥沙、藻类)、小区二次供水过滤、游泳池水质净化。
农业灌溉:过滤河水、井水等水源中的泥沙、杂草,保护滴灌、喷灌设备不被堵塞。
食品与医药:原料水过滤(如饮料生产中去除颗粒物,避免影响产品质量)。
** wastewater 处理 **: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的预处理,降低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
五、注意事项与维护
定期检查排污口:确保排污阀通畅,避免杂质堆积导致清洗不干净。
滤网维护:虽然自动清洗可去除大部分杂质,但长期使用后仍需定期(如半年一次)检查滤网是否破损,及时更换以保证过滤精度。
参数调整:根据季节或水质变化(如雨季浊度升高),适当缩短清洗周期或提高清洗强度。
避免超范围使用:若水中含大量纤维、油污等黏性杂质,需先通过预处理(如格栅、隔油池)去除,否则可能影响自清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