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近年来,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一个主要入口,正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承载体。如果想要逃脱可能成为“鸡肋”的命运,智能音箱还是应该从具体市场情况出发,注重产品的落地与实用性。
近日,联想集团以“让世界充满AI”为主题的第三届创新科技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在这次大会上,联想一口气展示了十余种创新技术与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其中智能音箱SmartCast+就是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全新产品之一。
根据联想的介绍,SmartCast+是首款拥有物体识别能力、可实现AR体验的智能音箱,这是联想智能音箱的2.0版本。它除了具备市面上一般智能音箱所具有的语音交互服务外,还加入了物体识别、AR、图像反馈等多个功能,让人工智能技术从声音层面扩展到了图像、交互,以及识别的更高层面,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实际体验。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和亚马逊给智能音箱加块屏幕相比,SmartCast+的设计体现了更好的技术。依然是音箱形状,但是可以提供有互动的屏幕,触摸的屏幕,这个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能够很好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技术。
杨元庆提到的亚马逊智能音箱是这一领域的“鼻祖”。2014年11月,亚马逊发布了款智能音箱Echo。起初的Echo更多还是专注在音箱上,让人很难发现它是一个家庭场景的入口,但是到了2017年,Echo摇身一边成为了一个语音为基础的平台,据称,其开放出来的技能已经超过了10000种。
三年时间里,Echo的销量接近1000万台。根据市场咨询公司eMarketer发布的报告,美国智能音箱用户约70.6%是亚马逊用户。
近年来,随着亚马逊Echo打开智能音箱的市场,智能音箱逐渐成为科技巨头的“新宠”,无论是软件商还是硬件商都在往这个风口扑,苹果、微软、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智能音箱市场,可谓是掀起了一股潮流风。
智能音箱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呢?你可以通过对智能音箱下命令来开关电灯、调节空调温度、调节电视音量、拉窗帘、放电影等等,甚至我们可以只需要对语音助手下个命令,就可以为你提供去附近电影院优的路线,顺便帮你订好电影票,叫好车来,只要你想得到,它就做得到。在这整个过程中,你都无需拿起你的手机,你只需张开嘴,把你想要的说出来,智能音箱就可以帮你完成。
从人与设备之间的人机交互,过渡到人和机器之间的人机对话,这是一大突破。
虽然智能音箱看似掀起了一场性的蓝海风暴,但是其市场普及与未来前景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两三年前,智能硬件火了一波,但又退潮。本质上,传统硬件+WiFi被灌上了一个Smart的名字,其实到后发现,根本上就是一个伪需求——人们不愿意用一个手机去控制智能家居,而且对于大众来说,智能硬件接受度不高,那些公司沦为一个大泡沫。
做音箱的公司,本质上还是人工智能公司。技术要落在产品上,让更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价值。如果只是有高高在上的技术,后没有带来更多的消费者,投入的技术精力就会沦为泡沫。
与音箱的音质、识别准确度等自身素质无关,智能音箱的“时间新鲜度”取决于你家里有多少可连接的智能电器。只有当家庭中拥有足够多的智能设备,智能音箱“语音控制”的核心功能才能起到作用。
买不买智能音箱这个问题,从“音箱做的好不好”变成了“消费者已有多少智能设备”,“这些智能设备能不能连接”,以及“能不能完成更好的体验”的问题。这与大多数智能音箱生产厂商极力炫耀和想要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实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问题。
大部分的普通人家里,没有这么多可扩展的边际产品。而即便是有足够多智能硬件的“极客之家”也面临一个“站队”的问题:我买了天猫精灵,连不上京东智能的空调;我买了叮咚音箱,连不上阿里智能的加湿器;我买了亲见H2,连不上小米的电灯。
过去3年中智能家居领域军阀混战的局面,尚且可以用“在一个手机上装一堆控制App”来解决。但厂商总不可能让用户在家里买一堆智能音箱。
所以,虽然智能音箱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集中承载体,但是关键依然在于落地。从目前中国的市场情况来看,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此,如果只是做技术堆积,或者热衷于炒概念,而不顾实际市场因素,智能音箱的下场恐怕就会和躺着吃灰的智能手表一样,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所以,国内生产商还是应该从国内市场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到种种限制因素,通过行业层面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才能让智能音箱走出发展瓶颈,获得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