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AI虽成手机标配,但这些问题得注意!

AI虽成手机标配,但这些问题得注意!

2019-09-27 11:14:45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关键词:AI手机阅读量:46838

导读:眼下,手机行业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满足新时代用户的购机需求?面对这一“灵魂之问”,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给出了它们自己的答案:将AI技术引入手机研发之中,通过AI赋能赐予手机新生命和新活力。
  当前,大家对于手机想必都已不再陌生,在“人手一个是常态,人手两个见怪不怪”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不离手、随身带”的标配物件。但随着泛滥的快速,近年来手机带给人们的期待和新鲜感也正在不断走低,其行业发展逐渐迎来瓶颈期和低迷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急需呼唤新的升级。
 
  据今年8月份行业发布的《手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白皮书》显示,2015年以来,手机出货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销量的不断放缓与持续走低,透露出市场发展已日趋饱和。同时在技术方面,大部分厂商普遍扎堆于双4G、全面屏、无线充电等方面,硬件创新的贫瘠化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基于此,手机行业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满足新时代用户的购机需求?面对这一“灵魂之问”,手机厂商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呢?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给出了它们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将AI技术引入手机研发之中,通过AI赋能赐予手机新生命和新活力。
 
  自2017年开始,“人工智能手机”便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包括苹果、华为等诸多行业巨头在内,都在持续不断的探索如何将AI融入手机之中。而通过与算法层、功能层和应用层的不同结合,终AI手机也是成功问世。近日,随着苹果、华为新品发布会的举行,新一代AI手机也再度与众人见面。
 
  相比与传统“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手机”并非只是简单的多了两个字。AI的加入为手机研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创新式改变。
 
  首先在芯片上,手机芯片商可以利用AI打造智能化的全新芯片,可以优化运行速度、延长电池寿命、实现智能调度;其次在操作系统上,手机系统商业能够借助AI进行文件碎片整理、后台内存压缩、急速内存回收以及用户行为预测和智能服务推荐;此外,在手机应用上,AI与图像、语音等领域的结合,也能进一步提升手机功能和应用体验。
 
  现阶段,AI在手机应用层上的应用无疑是绝大部分手机厂商的主要选择,尤其是与拍照功能的结合,更是深受广大企业和用户青睐,比如小米CC9美图定制版、vivo X27、努比亚Z20等手机,都是主打AI拍照功能的手机,这些手机利用AI强化美颜效果,增加背景虚化、自动拍摄等功能,大大提升了传统手机的拍照功能和用户体验。
 
  《2019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半年报告》曾显示,拍照效果好正在成为人们的核心购机需求之一,由此看来,利用AI提升拍照功能和用户体验确实具有重要价值。不过,如果只是将AI技术应用在拍照等功能提升上,显然不是AI手机的成熟应用,从这方面来看,当前我国AI手机的发展也还很初级,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比如用户数据保护问题。AI指纹解锁、人脸解锁所储存下的庞大用户数据,如果遭受盗窃或泄露,就可能对用户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数据和隐私保护便至关重要。但目前,由于数据标注的“去人力化”尚未完成,保护用户数据这样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情,很难引起厂商的关注和投入,未来还需在这方面进行加强。
 
  再比如标准化问题。当前AI手机作为新事物,缺乏完善的智能产品测评指标与方法,缺乏严格的相关生产、应用和管理制度,这使得AI手机的质量和门槛无所保障,市场上故弄玄虚、乱用噱头的行为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辅助,用户做监管,加强行业管理和规范也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AI技术和手机生态建设不足等问题。由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发展并不成熟,目前AI与手机的结合还只局限于表明,未能深入到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硬件设备等方面;与此同时,手机底层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不完善,也让AI手机缺乏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发展空间。未来在这些方面都还有待升级和加强。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