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农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落地与应用,不仅为农业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也催生出一个千亿规模的广阔蓝海市场。在未来,伴随着无人机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进一步成熟,再结合我国农业大国的巨大潜力与想象空间,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或将值得期待!
农业大国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飞控、导航、通信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了无人机产业加速发展和崛起,目前不管是在国土测绘、航拍摄影还是交通管理、工业巡检等领域,我们时常能看到无人机应用的身影,可以说其已成为各传统行业转型的重要利器。而在众多融合应用中,农业与无人机的关系无疑引人关注,因为两者互补价值明显。
其中,无人机对于农业来说,是解决劳动力短缺、作业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实现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农业对于无人机,则提供了用武之地和巨大潜力市场。在后者上,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近20亿亩的耕地、40亿亩林地、30亿亩牧草地以及2亿亩园地,这给了无人机应用广阔想象空间。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按照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大户每户一架植保无人机来计算,我国农业领域对于无人机的需求差不多在33000台左右,这还不算林地、牧草地和园地对于无人机的植保需求。当前,一台植保无人机价值上万到几十万不等,如果我国普遍按照10万来算,预计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规模将达上亿。
当然,这只是植保无人机的整机销售规模,更大的市场空间在于“服务后市场”。众多植保无人机的落地,需要租恁、维修、操作等众多服务来支撑,其背后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行业做过初步计算,仅看无人机植保服务,按照20元/亩收费,每亩年均植保10次,对应植保服务空间也有80多亿元,远超整机销售。
基于此,在农业大国的巨大需求加持下,未来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整机销售加上服务后市场,总的规模预计在千亿左右,潜力和蓝海十分广阔。
行业发展所面临问题
不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想象空间虽然很大,但要具体变现却也并不容易。对于我国现有农业植保无人机发展来说,渗透率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无人机植保比例只有2%左右,远低于日本的50%和美国的65%,同时植保无人机数量也只有3000余家,完全无法满足农业需求,整体发展还比较初级。
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应用起步较晚,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以家庭小户经营为主,土地耕作比较分散,很多地区无法或难以实行专业化种植,这很大程度限制了我国无人机的农业发展。除此以外,农户对无人机认识不深,无人机产品价格过高、操作不易等,也都导致了渗透率的低下。
那么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如何提高植保无人机渗透率呢?如何将理论中的千亿蓝海变现呢?
智能制造网认为,首先要从无人机技术和功能方面入手。我国需要加强无人机技术突破和功能升级,通过攻克无人机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融合应用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让无人机功能更加实用、多样,适应性进一步增强,产品价格也进一步降低。只有做到物美价廉,才能让更多农户认可接受。
其次还要关注无人机人才。飞手是无人机应用的关键所在,研发、生产、维修等产业链人才也是无人机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只要不断加强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完善专业人才体系建设,推动相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升级,才能让植保无人机在研发、生产、应用、销售、服务等各方面迎来进一步的成熟。
后还要加强无人机行业规范管控。当前,无人机因为黑飞而导致的扰航、隐私窃取、坠机伤人等事故不少,这同样阻挡了无人机商用的发展步伐。基于此,对于植保无人机来说,我国也需要通过法律规范的出台增强无人机应用监管与治理,避免因各种乱象阻碍无人机的应用,以及加剧农户抵触心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