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资讯

头条号

最新原创观点

百家号


资讯中心

从家电制造到家居生态,海尔智家能否成功?

2020-11-19 09:09:35来源:亿欧 阅读量:25142

分享:
导读:近年来,智能家居风口渐行渐近,传统家电企业纷纷转型,家电的新一轮卡位赛正在进行,海尔也更加注重家居生态的构建。
  本文核心观点
 
  1、海尔智家在市值上大幅落后于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弥补之路有两条:一是私有化港股海尔电器;二是向智能家居生态转型,寻求新的估值空间;
 
  2、相比小米和华为代表的封闭和开放的两种智能家居生态模式,海尔智家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中间状态;
 
  3、海尔智家作为转型中的家电企业,发展智能家居并不具备入口和连接端的优势,独立生态并不适用。
 
  很多家庭购买的第一个大件电器,就是海尔的产品,海尔的产品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但是在资本市场,海尔的存在感不及格力和美的。即便它成名早,也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进入世界五的企业。
 
  相比老对手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智家在市值上已经被拉开了明显差距。目前,海尔智家的市值仅有1850亿元,落后格力超过2000亿元,落后美的超过4400亿元。
 
  近年来,智能家居风口渐行渐近,传统家电企业纷纷转型,家电的新一轮卡位赛正在进行,海尔也更加注重家居生态的构建。
 
  2019年,原本的“青岛海尔”改名为“海尔智家”,更体现了海尔公司转战智能家居的决心,甚至相比美的、格力更加激进。
 
  已走过36年的海尔,为何要“聊发少年狂”?已经走上转型之路的海尔智家,是否可以期待价值重估?从家电制造到家居生态,海尔智家的这次跨越能否成功?
 
  市值差距在何处
 
  截至2020年11月16日开盘,美的集团的市值超过6300亿元,而海尔智家市值仅为约1850亿元,落后前者超过一个格力。
 
  从历史缘由来看,海尔集团的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两个上市主体并存已久。A股海尔智家的业务板块主要承载冰箱、空调等家电业务;港股海尔电器则主要包括洗衣机、热水器等业务,市值约为1060亿港元。然而,即使将A股与港股的两个主体相加,海尔与格力和美的的市值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其实,三家公司在经营状况上可以说是旗鼓相当。2015-2019年美的集团在营业收入上均保持,海尔智家与格力电器则比较接近。2015年以来海尔的毛利率均高于美的,2019年也超过了格力,为三者之中高。
 
  真正将三家公司的市值拉开差距的是它们的净利润。过去三年,海尔平均销售净利率5.8%,而格力和美的为13%和8%。高居不下的费用率直接影响了海尔的股权价值,2019年,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6.8%和5.0%,均高于美的和格力。
 
  为了提升企业价值,海尔在2019年完成了两项重要举措:一是提出私有化港股海尔电器的方案;二是改名为“海尔智家”,由家电品牌向生态品牌转型。
 
  海尔智家私有化海尔电器,是为了解决两地上市带来的资源配置分散、利益无法统一等诸多问题。长江证券家电分析师管泉森认为,若私有化方案成功落地,海尔的少数股东损益、资金使用效率和费用率都将得到改善;海尔在业务上剥离低利润环节(工业互联网业务卡奥斯),、成套及物联逻辑有望在数字化转型助力下加速,实现“开源节流”。
 
  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向智能家居进军更成为了当前海尔确立市场竞争优势的筹码。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CEO张瑞敏所说,“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会被生态覆盖”,海尔智家正在为用户提供从单品到成套,再到智能互联的生态产品。
 
  如何构建起有利的智能家居生态,对于以传统家电制造起家的海尔智家来说,是当前转型过程中的大挑战。
 
  封闭与开放的“中间派”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的智能家居渗透率仅为4.9%,明显落后于美国32%以及欧洲国家20%以上的水平。对比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智能家居在国内可谓是蓝海市场。
 
  2015开始,由于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趋向饱和,诸多智能硬件厂商开始开辟新的增长点,智能家居市场投融资出现热潮。201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融资次数由2014年的94次猛增至174次,2015-2019年的融资事件总数达到747次。
 
  资本大量涌入加速了市场竞争。
 
  智能手机、互联网和家电制造企业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三类主要玩家。智能手机厂商拥有天然的入口设备,用户基础庞大;互联网厂商的线上渠道以及多样可供用户选择的产品是其优势;而家电企业则在硬件制造上具有丰富经验,品牌效应突出。
 
  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生态还是融入完全开放的平台,是各类智能家居市场参与者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国内优势小米、华为的设备连接数量已经具备了规模起量的潜力。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的智能设备连接数量(不含手机、PC)超过2.52亿台,而华为目前设备连接数约为2.2亿。二者在生态构建上,也正好形成了相对封闭和开放的两种代表性模式。
 
  小米以智能手机为入口,用生态链的打法铺设AIOT硬件设备,用生态链产品获取物联网流量。其生态链的模式是:参股不控股、共享供应链。
 
  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态链模式带来的优势是高性价比与统一标准。产品由小米统一销售,减少了广告费用、渠道费用,同时压低自身和生态链硬件利润率,造就出极致的性价比。小米智能设备也由统一操作系统米家App控制,具有统一的设计风格。
 
  华为则采用了更开放的模式,侧重通信协议统一,而不参与硬件生产。华为推出的HiLink平台,扮演了第三方“非竞争”的角色,搭建互联平台,选择与家电、家居等企业合作以助力其转型。
 
  华为模式的优势在于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降低了传统家电企业进入门槛;同时具备清晰的业务边界,有利于吸引渠道资源,而不与硬件制造企业竞争。然而,由于通信协议的统一在前期投入所需时间较长,华为目前连接设备数暂时落后于小米,但在未来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海尔智家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自身的“U+智慧生活平台”,目前在拥有成套用户近2000万。对比华为和小米,海尔智家的生态模式,更接近于“半开放+半封闭”。
 
  对于正在转型中的海尔智家来说,打造一个具备全面覆盖能力的独特生态圈,还是加入全面开放的设备连接模式,未来它将向哪个方向前行?
 
  对处于地位的大厂来说,封闭模式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实现入口端、连接平台以及智能硬件的全面覆盖,则将有希望在智能家居市场获得垄断优势,保证高额利润率。
 
  对于海尔、美的和格力这样的家电企业来说,它们的优势都在硬件制造和高国民度的品牌效应上。因此,硬件设备智能化升级,往往是家电企业进军智能家居领域的第一步。
 
  从硬件基础上看,海尔智家构建自己的专属生态具有较大潜力。
 
  回归硬件是“制胜之道”
 
  根据2019年海尔智家、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年报,相比空调在美的和格力的主营构成中分别达到42%和69%的占比,海尔在冰箱、洗衣机、空调、厨卫等产品上的分布比较均匀,覆盖的生活场景更加全面。
 
  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为海尔推行“一站式全屋定制”的产品策略打下了良好的硬件铺设基础。
 
  那么海尔是否能够由应用设备端向入口和连接端延伸,像小米一样采用“生态链”式打法,争取市场份额呢?
 
  海尔智家虽然早在2014年就开始打造自身的智能家居平台,但相比小米,其在入口端的缺陷仍然十分明显。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小米和华为可以轻松地在其设备中添加智能家居入口,但家电类企业却缺乏这样的流量入口基础。
 
  为了弥补在交互入口上的弱势,格力曾经尝试过从智能手机市场“分一杯羹”。2015年,格力第一代手机问世。在处理器、摄像、版本均不如其他手机厂商的情况下,它仍然定价1600元,可想而知消费者并不买单。随后其二代、三代手机销量也只有数万台,并没有取得太大突破。
 
  在国内几大手机厂商的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下,家电类企业想要通过智能手机的流量入口,抢占智能家居市场份额,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在入口端之外,构建智能家居连接平台也是很多企业瞄准的方向。海尔的“U+智慧生活”平台能够承担起统一家居生态的重任吗?
 
  事实上,家电企业的优势也并不在连接端。目前智能家居行业仍然未实现通信协议的统一,并且在连接方式上,Wi-Fi、蓝牙、Zigbee以及更长距离的NB-IoT模式仍将同时并存,造成不同品牌的产品无法兼容,或者只能在自己的“小生态”中互联互通。
 
  连接平台的统一虽然极具吸引力,但终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大概率不会是一家来自家电行业的公司。家电企业由于缺乏通信芯片、大数据及云计算领域的技术积累,在连接平台、数据处理等方面更适合寻求外部合作模式。
 
  此外,随着智能家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将不再局限于家电之间的互联,还可能与安防、社区服务、车联网等外部场景息息相关。未来通信协议和连接标准的统一将成为大势所趋,“小生态”终会融入“大生态”。
 
  对海尔智家来说,回归“智能硬件”才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选择。
 
  过度“重连接”而“轻硬件”对于海尔这类转型中家电企业来说是一个误区。如果只是将更多的设备连接在一起统一控制,消费者拥有的其实并非智能家居,而只是一台“多功能遥控器”。
 
  TCL家电集团CTO认为,智能家居并不能局限于远程操控和语音识别这样的简单交互,而更需要自动感应环境和人,自我学习、自我调整。
 
  奥维云网(AVC)和腾讯家电联合调查数据就显示,目前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感兴趣程度高达95.2%,但有87.5%的用户对智能家居现状不满。
 
  在智能硬件产品不能提升消费者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实行封闭的生态模式更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星收购SmartThings后,就要求必须购买SmartThings中枢器,才能享受它的技术。但这种封闭的智能家居系统,一旦没准备好,就成了“绑架”用户的手段。
 
  国美智能总经理徐燕松认为,智能家居行业产品都是面向C端的,但交付却经常由B端企业来完成,因此消费者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匹配。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在选择家居产品时往往更偏好多品牌产品组合。
 
  尾声
 
  海林节能董事长李海清指出:“现在消费者购买不同公司的产品,要装不同公司的App,智能家居的本质是为了方便,但平台无法兼容实际上带来的是麻烦。”
 
  智能家电产品与其他行业的联动,到目前为止仍只是一个开始,生态“中间派”的状态,显然难以长久维持。
 
  实现与其他家电品牌的兼容,将产品融入到更开放的生态中,对海尔智家来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抢先看2024 aisa最新展商名录发布,5.28-30上海 2024-04-23 13:24:17
2024R+T Asia四大展馆全面升级,同时继续携手BUILD ASIA Mega show亚洲建筑及装饰联展,30万平超大规模建装一体,打造集产业联动、工程集采、设计应用、国际商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2024'中国(春季)智能家居技术创新峰会报名正 2024-04-07 14:03:25
2024年4月25日,2024'中国(春季)智能家居技术创新峰会以“从芯链接·数智人居”为主题,将佛山顺德海骏达希尔顿酒店正式举办。
早报|高通发布新款头显芯片;三星与现代合作 2024-01-08 10:26:47
近日,UIOT超级智慧家获罗格朗战略投资,企查查显示已完成股权变更,罗格朗持股比例为12.9825%,位列UIOT超级智慧家第三大股东;芯片巨头高通宣布推出骁龙XR2 Gen 2芯片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不想错过最新资讯?

下载智能制造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精准

企业直播

更多

产品商城 更多


关于我们|本站服务|会员服务|商站通服务|旗下网站|友情链接|产品分类浏览|意见反馈|兴旺通|频道

智能制造网 -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gk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客服热线:0571-87756395采购热线:0571-87759926媒体合作:0571-89719789

客服部:采购部:编辑部:展会合作:市场一组:市场二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