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PUE是影响TCE的关键,数据中心能耗或将突破全球电力近10%

PUE是影响TCE的关键,数据中心能耗或将突破全球电力近10%

2021-08-05 09:28:36来源:TechWeb 关键词: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能耗阅读量:20786

导读:据估计,随着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很快数据中心能耗将突破8%,从而接近全球电力近一成。
  近日,工信部印发了《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着重引导新型数据中心走高效、清洁、集约、循环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鼓励应用高效IT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辅助系统技术产品,加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推广应用。
 
  “减少数据中心对环境的冲击,不但能保护地球,还能节省成本。”Supermicro市场营销与网络安全副总裁Michael McNerney表示:“Supermicro在绿色计算的领域一直是行业前沿,坚持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作为设计服务器和储存系统的理念。我们创新的服务器设计,有效降低了数据中心的PUE,从而降低了整体功耗,帮助客户降低整体成本,并减少了对化石燃料发电厂的依赖因而减缓其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此外,我们对于部署大型数据中心拥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绿色计算解决方案,包括液体冷却技术。”
 
  今年3月,Supermicro发布了《数据中心与环境2021绿色数据中心现状分析报告》,报告中指出,现代数据中心虽已不需要人为的干预,但耗电量却十分惊人,已占全球发电总量近3%。据估计,随着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很快数据中心能耗将突破8%,从而接近全球电力近一成。
 
  如此耗电量,未来将占据全球近一成的电力能耗,这不得不给人类环境敲响警钟。为满足公众需求(5G、视频流),数据中心服务要求也日益提高,也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随着摩尔定律的影响,当代服务器的系统性能也改善飞速,存储空间持续扩大,连接需求与日俱增。报告中指出,当服务器要求越来越高,电力需求也随之增加,势必影响环境,引发气候变化。
 
  早在去年,《2020年联合国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5360万公吨,仅五年内就增长了21%。
 
  而该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十分核心的“量化指标”,即TCE(总体环境成本),TCE是衡量数据中心的多重环境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因素、可持续采购和环保/使用材料、电子废弃物处置的一种方式。随着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日益明朗化,相关指标开始广为人知。TCE的这项发展性指标,未来还会持续演变。
 
  PUE是影响TCE的关键
 
  通过调研,人们发现,数据中心如果达到这样的标准会更加环保绿色。
 
  1、多节点或刀片式系统共用功率和散热系统,使机架功率密度增加25kW以上。
 
  2、入口温度接近服务器最高工作温度且高于26°C。
 
  3、服务器刷新周期与技术进步保持同步,大约每三年更新一次。
 
  4、通过100%合规的全循环刷新周期减少电子垃圾。
 
  由此可见,电能的利用率(PUE)正是影响TCE的关键。
 
  从地区层面而言,为降低入口温度,每个地区对温度的认知和管理也各不相同。据了解,除欧洲以外的所有地区,均倾向于自然冷却。几乎所有地区都认为18-24度的温度范围最佳。但美洲和欧洲更倾向于18度以下运行设备。
 
  用电减少10%=种12000棵树
 
  报告在计算中指出,倘若每个机架平均功率为35kW,则一年的总用电量为100x35kWx8760小时=约3070万千瓦/年。采用新组件和新服务器或用电量减少10%,最高可以节约310万千瓦。不但可以切实节约运营开支,减少电费支出,而且能够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据估算,倘若一家大型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减少10%,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12000棵树木的固碳成效。
 
  针对如此数据中心对环境影响之大,Supermicro总裁兼CEO梁见后表示,面向全球部署此类技术的环保效应相当于地球上没人植一棵树的效果。强烈建议了解报告后采取措施以降低企业开支。
 
  对于企业而言,电力能耗的加大仅仅是金钱的数字成本。而对于人类而言,合理用电,确确实实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脆弱环境。
 
  (原标题:要数据还是要环境?数据中心能耗未来将突破全球电力近10%!)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