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苹果M1 Ultra也玩起了“胶水双核”?

苹果M1 Ultra也玩起了“胶水双核”?

2022-03-13 09:08:19来源:TechWeb.com.cn 关键词:苹果M1芯片阅读量:25665

导读:在3月9日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诸多新品,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苹果顶级旗舰芯片M1 ULTRA。那么作为M1系列最后一款芯片,M1 ULTRA到底怎么样呢?
  在3月9日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诸多新品,其中最亮眼的当属苹果顶级旗舰芯片M1 ULTRA。那么作为M1系列最后一款芯片,M1 ULTRA到底怎么样呢?
 
  1个 M1 ULTRA =2个M1 Max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M1 ULTRA那就是:将2枚M1 Max通过封装融合成一体,成为一枚芯片。
 
  M1 Max实现了突破性的Die-to-Die(裸片到裸片)技术,因此可以基于两个M1 Max的裸片扩展为M1 ULTRA,通过创新性的定制架构UltraFusion连接在一起,带来两倍的性能表现。UltraFusion架构采用硅中介层连接一万余个信号点,在两个裸片之间实现了2.5TB/s的低延迟处理器互联带宽。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看,苹果早在开发M1 Max时就考虑到了这种“双芯融合”的方案,在芯片版图的上为将来的Die-to-Die连接预留了位置。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性能提升
 
  对于目前的苹果来说,目前所使用的台积电5nm工艺已经算是业界顶尖的工艺了,台积电的3nm还在路上。那么这种情况下,苹果想推出一款性能更强的芯片该怎么办呢?这时有两种办法:
 
  第一,是再设计一款面积更大的芯片。
 
  第二,是将原来的芯片组合在一起使用,也就是说一次用两颗。
 
  对于熟悉半导体行业的朋友来说应该都对5nm芯片高昂的造价有所耳闻,再设计一款面积更大的芯片,即使是苹果成本上也很难抗住。那么就剩下第二条了,将两个芯片或者更多数量的已有芯片合在一起使用。
 
  如果想把两枚芯片连在一起用,目前业界的主流做法是通过主板PCB连接。
 
  比如像这款华硕的WS C621E SAGE 主板就属于双路CPU主板,在设计之初就支持两块CPU同时工作。
 
  但这样做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两个CPU的插槽以及相应连接所需的布线明显会占用很大的PCB面积,这样做出来的产品尺寸会很大。而且由于两个CPU之间是通过PCB走线连接,延迟会变得很大。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通过主板PCB连接两块CPU所带来的缺点基本都是连线过长导致的,那么缩短两个芯片之间的连线距离不就可以解决了吗?“胶水双核”由此出现了。
 
  “胶水双核”是指使用特殊方法将两个或更多芯片封装在一起制造的处理器。由于这种特殊方法像是将两个或更多核心用胶水粘在一起,由此而得名“胶水双核”。
 
  “胶水双核”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的英特尔的Pentium Pro,但这并不是一项落后的技术。
 
  比如AMD一代EPYC(霄龙)处理器就采用了这种所谓的“胶水双核”技术。在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它将4颗Die(裸片)封装到了一颗CPU中。这样4颗裸片的产品在性能上无疑是要强于1颗裸片(裸片型号相同)的产品。
 
  在AMD一代EPYC处理器的开盖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每颗裸片之间都有着毫米级肉眼可见的间距。苹果所做的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近了一步,将两颗裸片“贴脸”封装,使得两颗裸片之间的连线变得更短。并且由于之前设计M1 Max时预留的接口,两颗裸片之间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进行通讯,最终实现了两颗裸片之间2.5TB/s的连接带宽。
 
  节约成本
 
  虽然大家都知道芯片的流片成本很高,但其实只是流片的门槛成本高。当一款芯片开始大批量生产之后,边际成本是比较低的。举个例子来说,造芯片就像是造塑料洗脸盆。洗脸盆的生产线搭建起来很贵,但你把洗脸盆的生产线搭建起来之后,后面所需的材料成本就很低了。
 
  如果这时候你想生产另一种尺寸的塑料洗脸盆,那你就需要修改生产线甚至重新搭建一条新生产线,这样就贵了。
 
  所以对于此时的苹果来说,如果单独设计另一个更大尺寸的芯片,而且还是5nm的芯片,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苹果最终的选择是将两颗M1 Max封装到一起,这样新产品可以继续利用原有M1 Max的生产线,只需要最后将裸片进行特殊封装就可以了。
 
  这就像是一个生产塑料洗脸盆的厂商,原来是一个洗脸盆装一个纸箱,现在变成了两个洗脸盆装一个纸箱,此时只需要重新订购更大尺寸的纸箱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就是裸片的良率问题了。当裸片的面积越大时,良率就会越低。
 
  假设一块小晶圆上面最多可以生产4块M1 Max,如图所示当晶圆上出现一个“坏点”时,最终就只能生产出3块M1 Max,这时良率是75%。而当出现两个“坏点”时,最终就只能生产出2块M1 Max,这时良率是50%。但如果直接生产M1 ULTRA这样大面积的裸片会发生什么呢?
 
  这时同样的一个晶圆上最多可以生产2块M1 ULTRA。如图所示当晶圆上出现一个“坏点”时,最终就只能生产出1块M1 ULTRA,这时良率是50%。而当出现两个“坏点”时,最终就只能生产出0块M1 ULTRA,这时良率是0%。
 
  由此可以看出当裸片的面积越大,其它条件相同时,良率就会越低。反之如果把一个大芯片分成两个小芯片做,良率就会提高。良率提高了,相应成本也就省下来了。
 
  结语
 
  在文章的最后,我有一些想法和补充的信息,在此分享给大家。
 
  1、苹果作为一家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公司,对于半导体工艺发展进入瓶颈这件事是无能为力的。只能等待台积电、三星等晶圆厂研发出更先进的工艺。
 
  2、在工艺进入瓶颈之后,芯片性能如果再想提升,苹果这种做法是简单粗暴而且有效的。
 
  3、Die-to-Die技术的本质是将一个大的Die(裸片)分成几个小的Die(裸片)来做,这样成本更低。
 
  4、现在业界也有这种设计的趋势,将原来一个大芯片拆成几个小芯片进行设计制造。
 
  5、这种技术并不是完美的,比如会引入额外的散热负担。而通过主板PCB连接两颗CPU这种方式,散热问题会小很多。毕竟间距够大,可以通过多个散热器解决。
 
  6、基于此种情况进行一个预测,M1 ULTRA的实际性能不会是M1 Max的2倍,但应该能超过1.5倍。毕竟苹果有“单管压i9”的前例在,散热问题处理得怎么样还是要等真机发售之后看。
 
  原标题:苹果M1 Ultra也玩起了“胶水双核”?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估值87.5亿美元!英特尔将出售旗下一芯片业务51%股份

    分析人士指出,英特尔的此次交易既为公司带来急需的现金流,又能使其更专注于CPU和先进制程研发,但如何扭转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仍是英特尔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英特尔芯片
    2025-04-15 11:01:24
  • 全球首个石墨烯光芯片生产基地,启动建设!

    近日,德国芯片互联集成“黑马”Black Semiconductor宣布在德国亚琛(Aachen)建立其全新总部——FabONE,该设施将成为全球首个石墨烯光子芯片生产基地,专注于节能高性能芯片技术的研发和制造。
    石墨烯光芯片芯片
    2025-02-13 15:16:29
  • 这家厂商推出:全球首个商业级空地光通信服务

    DiamondLink 采用 Cailabs 的多平面光转换(MPLC)技术,优化激光波束以克服大气湍流对光通信的影响,使其能稳定传输 高通量(High-Throughput) 的数据。
    光通信芯片
    2025-02-10 10:53:08
  • 市值破千亿美元!光通信芯片巨头盈利大涨

    Marvell正通过定制AI芯片的批量生产和云客户对互连产品的强劲需求,加速向AI半导体巨头的转型。其人工智能驱动型增长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光通信芯片
    2024-12-11 14:40:43
  • 富士康将在墨西哥建设芯片工厂,生产Nvidia芯片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也是苹果公司最大的iPhone组装商。富士康一直受益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因为该公司可以组装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工作的服务器。
    芯片半导体
    2024-10-11 17:13:27
  • 芯片、存储、能源可用性对创新的潜在影响

    芯片是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无不依赖强大的芯片来提供计算能力。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芯片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芯片电子设备
    2024-09-11 08:17:38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