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未来中国制造业
2016-01-05 09:08:55来源:千龙网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阅读量:45044
导读:如今类似机器人做手术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曾经只停留在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已经逐渐从实验室走入现实中。
【工控中国 工控时讯】“通过穿刺静脉插入导管直至患者心脏,导管到达患处后,通过射频电流消融掉引起房颤发作的异常心肌组织。”这一幕的手术,并非是哪位名医操刀,而是名为“Sensei”的机器人进行的操刀手术。
如今类似机器人做手术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曾经只停留在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已经逐渐从实验室走入现实中。
在2015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颠覆性影响,‘智能 X’将成为创新时尚。人工智能将在国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事实上,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受到的重视。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 人工智能”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而时至11月,《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已基本制定完成,“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一起构成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蓝图。
“中国制造”正在催生海量需求,如今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工业机器人重要的市场,占据了需求量的20%以上。机器人协会预测,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将达到10万台左右,约占市场份额的35%。
尽管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较之国外市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仍处在发展初期。民生证券研究人员从应用领域分析指出,国外企业主要生产价值量较高的机器人且应用领域比较集中(汽车占50%),而国内机器人则主要应用于对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价值量普遍偏低。“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尚不完善,国内没有能够提供规模化且性能可靠的减速机等核心部件企业,本体核心技术被外资垄断。”
政策加码布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概念从1956年提出,至今历经了近60年的演进,已从单一功能设备向通用设备、单一场景到复杂场景、简单行为到复杂行为的逐渐发展。
现阶段人工智能产品仍仅仅是辅助人类工作的工具,多表现为传统设备的升级版本,如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扫地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未来随着科技等技术的发展,或将会出现在各类环境中模拟人类思维模式去执行各类任务的真正意义的智能机器人。
据了解,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也正基于此,我国出台了大量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
一系列政策描绘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将较“十二五”末新增4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26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较“十二五”末增加140万台。
在“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指出,“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其核心就是要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的竞争制高点,其主要措施是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机器人、3D打印、智能工厂则是其重要支撑和依托。
据了解,工信部2015年就机器人产业开展三项重要工作,一是制定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引导行业发展;二是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机器人研发、应用;三是在重点制造领域推广机器人应用。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竞争力的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
中国机器人“钱途”广阔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等对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重大需求,发展智能产业和智慧经济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
中国制造业企业多数仍处于自动化的早期阶段,随着未来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中国工业制造业也将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产业升级,对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将会大幅度释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