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物联网市场迅速膨胀 华为紧握2016发展机会

物联网市场迅速膨胀 华为紧握2016发展机会

2016-02-29 09:24:28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关键词:物联网芯片处理器阅读量:32077

导读:物联网(IoT)市场的迅速膨胀给面临用户增长瓶颈的电信业界带来新的方向与红利机会,而蜂窝窄带物联网(NB-IoT)则是打开这个市场的一把钥匙。
  【中国智能制造网 名企在线呐】物联网(IoT)市场的迅速膨胀给面临用户增长瓶颈的电信业界带来新的方向与红利机会,而蜂窝窄带物联网(NB-IoT)则是打开这个市场的一把钥匙。
 
华为预测,到2025年将有1000亿个连接,其中大部分与物联网有关;另一项第三方预测则认为,到2020年IoT全部产业链价值有望达到3万亿欧元。但是直到今天,电信行业对物联网发展的参与程度都相当有限,仅有10%的物联网应用基于蜂窝网络。

“NB-IoT是蜂窝产业应对万物互联的。蜂窝网络覆盖辽阔,NB-IoT本身又较之现有物联网联接技术具备显著优势。”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战略官余泉告诉C114。来自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的预测显示,NB-IoT的出现将极大促进蜂窝物联网产业发展,在2020年会达到30亿的联接;Machina亦预测,NB-IoT未来将覆盖25%的物联网连接。

他指出,NB-IoT要成功,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产业平台支持;而2016年将是NB-IoT产业非常关键的一年,标准、芯片、网络以及商用的应用场景都会成熟。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战略官余泉
  
就在2016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16)前夕,首届NB-IoT产业峰会在巴塞罗那举行,汇聚了业界的重磅企业和组织。GSMA联合华为、沃达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共同发起成立了NB-IoTForum。

 NB-IoT:蜂窝产业应对万物互联
  
以手机SIM卡计,移动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人口,即渗透率超过100%。人口红利渐逝下,物联网有望成为运营商们新的增长来源,并且空间巨大。

传统行业亦拥有强烈的物联需求,以提升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各国都已纷纷制定了驱动计划,诸如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国家制造战略”、中国“互联网 ”和“智能制造2025”,从中可以看到对物联网的巨大需求。

“从商业角度出发,蜂窝网络截至目前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和50%以上的地理范围。”余泉指出,如果在现有蜂窝网络上能够提供一项足够有竞争力的技术,运营商很快就能从人的互联世界进入物的互联世界,就能将覆盖优势转化为实际收入。

他介绍说,NB-IoT相较现有物联网技术和传统蜂窝技术具备4个方面优势。首先在于覆盖,NB-IoT比传统GSM网络增益20dB,覆盖面积扩大10倍。第二海量联接,NB-IoT每扇区可以提供10万个联接,目前约有500万个物理站点,假设全部部署NB-IoT、每站点三个扇区,那么可以接入的物联网终端数将高达4500亿个。

第三低功耗,NB-IoT功耗仅为GSM的1/10,终端模组使用AA电池可以独立工作10年而不用充电。第四低成本,模组成本有望降至5美元之内。而未来随着技术演进及市场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功耗和成本还有望进一步降低。

在安全性和抗干扰上,基于授权频谱的NB-IoT亦优于基于非授权频谱的WiFi、蓝牙等,从空口上就已经进行了加密,3GPP也会讨论加密机制。

NB-IoT成功离不开开放平台
  
物联网应用将是一个长尾市场,且足够细分而参与者广泛,NB-IoT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开放平台。

“从GSMA网站上可以看到,NB-IoTForum的创始成员名单非常长,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有20家垂直行业玩家参加了峰会。我们要面对的垂直行业玩家可能有数千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这个转变是可喜的。”余泉告诉C114。

他认为,NB-IoT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在应用推动过程中、在技术的实现上,都需要众多玩家一起做贡献:“蜂窝产业历史上几十年来都有着开放、合作这样的一个传统,才能够达到今天这样非常高的成就。我相信在NB-IoT也会重复这样的开放、合作,从而带来新的商业成功,同时对社会、对经济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另一场媒体圆桌中也强调,只有敞开自己、开放合作,才能开拓产业新格局:“所谓的开放,首先就是让大家往同一个方向走,这样的话产业才会做大。”

除了NB-IoTForum,华为OpenLab也是一个重要的开放平台。OpenLab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促进产业生态链的健康发展,和合作伙伴进行集成验证、联合创新,实现产业链价值聚合,华为目前正在范围建设10个OpenLab。

“通过OpenLab,垂直行业的厂商就能够很轻松地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去验证他的技术、验证他的网络、验证他的商业模式。”余泉称,在OpenLab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用户案例,除了智能抄表、智能停车,还有垃圾处理、智能跟踪、智能物流等。

华为希望通过开放态度,吸引更多垂直行业玩家参与到NB-IoTForum和OpenLab工作中:“有句成语叫越俎代庖,让我们来想具体有哪些应用一定不会特别合适。而提供了一个使能平台之后,他们都能够主动地去基于他们的业务做创新。”

2016关键一年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曾提出,在有其他竞争技术的情况下,开拓物联网市场时不我待,呼吁业界发力标准、成本及生态。

“2016年是NB-IoT的关键一年,因为产业都将在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余泉表示,预计NB-IoT标准将在今年6月的3GPPR13完成。

NB-IoT标准化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华为与沃达丰于2014年5月共同提出的NB-M2M。由这两家公司首倡的窄带蜂窝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随后高通、爱立信等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加入到这一方向的标准化研究中。为了促进标准的统一有利于产业发展,终3GPP在2015年9月RAN全会达成一致,确立NB-IoT为窄带蜂窝物联网的标准,并立项为WorkItem开始协议撰写。

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沃达丰、德国电信、阿联酋电信、意大利电信、AT&T等运营商皆已围绕NB-IoT发布了各自的发展方略,并展开试点。

“我们看到有很多芯片厂家和模组厂家都计划在今年支持NB-IoT。就网络设备供应商来说,华为在今年下半年就会支持NB-IoT;根据其他网络设备供应商的路标,他们也会在今年支持。”余泉坦言,即便如此,运营商还是认为进度不够快。

而在用例层面,智能抄表、智能停车、智能跟踪等应用已经完成了验证,预计今年下半年就会有商用网络出现,2017年将进入规模部署阶段。
我要评论
  • 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视频管理系统(VMS)实现互联未来

    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的结合将为实现互联未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整合物联网设备和VMS系统,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监控、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持。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开放平台VMS实现互联未来,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物联网物联网设备开放平台VMS
    2025-04-16 09:48:35
  • 估值87.5亿美元!英特尔将出售旗下一芯片业务51%股份

    分析人士指出,英特尔的此次交易既为公司带来急需的现金流,又能使其更专注于CPU和先进制程研发,但如何扭转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仍是英特尔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英特尔芯片
    2025-04-15 11:01:24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通往更智能未来的大门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蕴含着变革性的潜力,有望重塑各行各业,彻底改变日常生活,并为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铺平道路。未来,AIoT技术将更加自主,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
    2025-04-14 11:28:21
  • 如何构建成功的物联网应用?策略与实践

    物联网旨在创建一个互联互通、情境感知的环境,使设备能够无缝地相互通信并共享实时数据。据Statist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0,590亿美元。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
    2025-04-14 11:18:52
  •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何影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的报告,全球已有超过40%的教育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物联网
    2025-04-14 10:12:02
  • 中国十大处理器公司:华为海思高居第一、龙芯居然没上榜

    市调机构AspenCore近日发布了2024年度的China Fabless 100排行榜。本次排行统计的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境内,不包括中国台湾省企业,而且仅限Fabless公司,拥有晶圆厂的IDM企业不在筛选范围之内。
    处理器芯片产品
    2025-04-10 15:56:19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