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限度,四句话的工作方法,几年来一以贯之的推进”
浙江“机器换人”得以有效推进
“大限度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限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机器换人’推进思路和‘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项目扶持、机制保障’的工作方法是我省‘机器换人’工作得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凌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说。
他认为信息不对称、发展不平衡、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是推进“机器换人”过程中碰到的重要阻力。对此,省经信委先后认定了五批共22个省级“机器换人”专家服务指导组和35个省级工程服务公司,积极为各地和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诊断调研、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等服务,并与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签订了“机器换人”战略合作协议。
“分类指导是‘机器换人’的本质要求,也就是中央强调的产业政策要。以服装行业为例,做服装要用缝纫机,缝纫机怎么提高自动化程度?就让这些专家指导组和服务公司去指导,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且通过市场化操作,让指导单位和生产企业实现双赢,这就是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凌云说。
当然,光有人才是不够的,为了确保“机器换人”工作能够落地,省级财政已累计共安排了近6亿资金用于支持以“机器换人”为重点工作的技术改造,并出台工业机器人购置奖励补贴政策,省与地方1:2配套,对企业购置的工业机器人按10%进行补贴,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先树立起一批典型示范项目。
有了这些典型示范项目后,再由点及面,让“机器换人”在全省“开枝散叶”。凌云告诉记者,各级政府通过在各个行业发掘出典型案例,以现场会的方式,将企业的先进做法进行推广。他说:“以磁性材料为例,我们把全省磁性材料企业的老总都叫到这个示范点开现场会,通过实地考察和专题分享,让所有实地体验典型示范企业了解‘机器换人’的方法和成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政府就可以去当守夜人,这就是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浙江省一级举办“机器换人”行业专题现场会10余场,省、市、县三级已累计举办200余场行业或区域现场会。
此外,省经信委还修订完善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考核指标体系,指导各设区市和工业强县完成“机器换人”实施方案的制定,并推动实施。同时,通过行政的手段,形成现场会推广、舆论引导、政府扶持、比学赶帮超等“机器换人”推进机制。
凌云表示,几年来浙江不断深化三个大限度和四句话的工作方法,在“机器换人”工作上形成了“政府敢担当,市场有推进,企业愿意干”的局面。
三年减少194.7万普通劳动用工企业经济效益逆势上扬
浙江“机器换人”成效显著目的是实现产业升级
随着“机器换人”工作的大力推进,浙江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了平稳增长。
据统计,在全国工业利润负增长的形势下,我省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利润增长5.02%。
在保持工业增长值平稳增长的同时,企业用工数却不断在降低。按万元工业增加值计算,我省2013年减少普通劳动用工70万人,2014年减少67万,2015年用工人数再次下降7.5%,相当于减少了57.7万以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
同时,随着大量智能装备的应用,也解决了大量本地户籍人员为主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化了浙江的就业结构。
凌云认为,通过“机器换人”实现企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作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信息化、自动化等水平不断发展,已经达到了“机器换人”的技术要求。
“再加上我们社会劳动力的短缺,所以走机器换人的路是必要的。但是,机器换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终是要提高产品质量。”他说。
据悉,产品升级是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根本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方案》主要任务之一。今年,省经信委正组织研究产品升级改造的实施方案,以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改造,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