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论坛会议】2016年7月17日,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大数据应用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北达软、数美时代和章鱼大数据协办,CIO时代网承办。来自业界的相关专家学者、CIO、媒体朋友等近200人参与了此次的大数据盛会。
大会合影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先生发表了题为《认识人工智能》的主题演讲。他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以及对于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三个角度进行全面阐述。他在分享中提到:今年是人工智能的60周年,经历了求解逻辑系统、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和象棋的比赛、IBM的“深蓝”和人的博弈,再后来有了AlphaGo和人与机器对
人脸识别比赛的发展历程。他认为:要把认知科学进展和人工智能进展融合起来看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具有本质的不同。随着遗传基因工程的发展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始终有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需要更多的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他强调:重新定义系统很重要,还有重大的责任就是认识未知,也一定要回归到问题本源去理解智能,人工智能究竟应该做什么?后他表示:越是水平高的人工智能系统,它的逻辑链环越短、算法更简单。人工智能不管是在广义上还是深度上,在未来一个阶段,必将会进入百花齐放而且是十分好的经济效益的时代。杨老师后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提了几点建议:一是人工智能不能简单地模仿人的智能,二是人工智能发展要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人工智能学科首先要定义为应用学科。杨老师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之后,名气通技术方案经理李文滨发表了题为《大数据时代下的基建护航》的主题演讲。他说:所有的搜索行为都是基于大数据给予我们的推荐,数据存放要达到两个要求,一是数据存放的地方要被网络随时随地调用,数据仓库要有不同形式的网络结构;二是所有的数据必须要在不同的存放地点有副本存在,设备有价、数据无价,防止数据丢失。他表示:名气通的数据中心已经获取多个BSI认证,支持多种网络结构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也可以通过专线网络进入,同时也提供云平台和数据灾备服务。
帆软软件副总裁徐研发表了《数据可视化的发展》的数据分享。他主要介绍了数据可视化的发展历程和帆软的产品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成功案例。他说:数据可视化的发展经历先计算机时代、计算机读表时间、大数据时代三个阶段。计算机读表时代衍生出两种可视化分支,一个是即席报表,一个是OLAP。现在很多企业离不开报表工具,大数据技术是趋势,而业务部门的自主分析是趋势。并且他给出了四点建议,希望能降低企业对于BI商业投入的成本。分别是:不要只考虑为中高层服务;除了互联网企业以外,不要指望人人都是分析师;不要买工具贪大贪全,特别是国产;管理数据化只为了管控管理系统为基层员工提供服务更加重要。
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联盟理事、北京理工大学大数据搜索与挖掘实验室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大数据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张华平发表了题为《大数据语义分析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他首先对大数据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
机器人是自动化换了一个壳而已,脑子里的客观世界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法来进行口头和图片表达。接着他深刻分析了搜索引擎的本质,着重说明了多种研究数据的应用,比如用电和当地气温的变化图、公安系统、客服电话、国内电网头条等等。
中国工商银行科技部副总经理、“第三届北大CIO班”学员张艳女士发表了题为《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应用》的主题分享。她讲到:银行对特定的用户、商户、特定产品,推出分期贷款的服务是大数据在银行应用的一个现状。银行的重点是怎么做好客户的服务和营销和风险控制,就需要用大数据。之后,她逐层剖析了商业银行的大数据体系的几个层次:基础设施,数据治理,数据来源,数据怎么来用、谁来用,数据在银行经营的应用等等。她认为银行数据以前主要是账户,交易和明细数据三类数据,现在银行在客户服务、风险防控、经营管理、监测分析四个方面有不同表现,大数据在金融分析领域起着决定性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