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新品速递】近来,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万鹏博副教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深圳大学张晗教授等合作,在所构筑的柔性、透明、自修复薄膜
传感器等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基于半导体纳米材料、碳材料、导体聚合物等材料构建的柔性、透明
气体传感器。
柔性气体传感器成功研制 可用于智能穿戴设备
系统总结了提升柔性、透明性、传感性能的策略,包括传感材料形貌的控制、材料的组装方式、薄膜的均匀沉积、基底的选择与优化等;提出了已有的柔性、透明传感器的不足,如有机挥发气体特异性快速检测难、实际应用时对环境变化敏感、便携可穿戴性及信号无线传输性能欠佳等;并展望了面向可穿戴设备的柔性、透明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比如进一步实现和改进多种气体同时检测、传感的环境稳定性、便携可穿戴设备的多功能集成性、传感器的微型化和传感信号向Ipad、手机、Watch类等设备的无线传输集成性等。这将为未来柔性、透明、可穿戴气体传感器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Small上。
为推动中国印刷电子产业化的交流与发展,8月18日,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主办、常州恩福赛印刷电子有限公司承办的“2016印刷电子产业化高峰论坛”将在深圳会展中心5楼专业会议厅隆重举行。该会议邀请印刷电子行业专家,共同交流探讨印刷电子产业化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分享和行业新动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