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mo Ocmea气动钳式制动器专为使用气压来操作制动系统
百家讲坛:浙江制造该向德国工业4.0学什么?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异曲同工。德国目前正在通过实施“工业4.0”进入下一个创新阶段。本质上讲,“工业4.0”是将生产自动化的现实世界与信息技术的虚拟世界相结合。
德国中央合作银行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随着“工业4.0”框架下生产、供应和分销链的数字化,德国劳动生产率将迎来显著提升,到2025年与现在相比将会增长12%。该报告分析数据显示,化工、机械制造和电气设备产业将成为大受益领域,2025年这三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将比2013年增加30%。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主攻智能制造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只有通过智能制造,才能带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都是对其产业基础设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整体测试及考验。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较弱。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中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
“互联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实体企业才是主体,核心还是把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提升到中。实体企业发展起来了,跟互联网的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这一点上,必须分清谁是主体。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推动“互联网+”,有些领域单靠企业是做不到的,并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能推动的,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支持。政府要发现并解决那些关键的基础性的问题。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创新驱动转型
在工业4.0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主题是“创新和跨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制造的增长和美国制造的增长越来越同步,这意味着什么?近几年的研究可发现,中国已很深地卷入到世界市场中,中国制造和世界制造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制造体系之间产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从过去不相关,到依附,到现在有了一点中国自己的创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下一阶段,我们会面临更多挑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价格和利润在不断地下降,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产品的复杂性越来越增加,这当中会面对很多的困难、问题,当然也有新的机会。
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新的驱动力是什么?人口红利,每年千百万大学生的毕业带来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人口,成为新的人口红利;研发投资,这几年增长非常迅速,现在是第二;海外并购,2014年中国有史以来次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超过引进外资规模;国内市场,内需不断增加。
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投资处陈波:让企业自发认同和参与
2014年11月份,我参加国家工信部组织的“工业强基工程管理培训班”,赴德国学习考察了21天。学习考察过程中,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德国的政府、企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对工业4.0有高度一致的认识,几乎每到一处,接待人员都会十分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工业4.0,以及他们对工业4.0的理解和已经开展的工作。
有一次在莱茵美因大学,听联邦政府《高科技战略2020》顾问委员会成员ThomasHeimer对工业4.0的介绍后,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工业4.0是由西门子等大企业和协会提出的,虽然成为国家战略了,但4.0的推动者们,是如何调动其他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来参与到这个框架下的?”
当时,我想到的是我省正在大力推动的“机器换人”工作,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识。ThomasHeimer回答:“德国的确有很多大企业,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精简。西门子已经不造手机了,戴姆勒公司也剥离了通讯技术。因为我们发现,创新往往来自于分散,所以德国有很多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小企业。分散的企业必须进行合作,才能保证竞争力。”
对这个回答,我的理解是,德国中小企业普遍认为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正是在这两种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广大企业自发地认同和参与了工业4.0战略。因为工业4.0符合创新精神,符合合作精神。
也因此,德国工业4.0从2011年提出,不到4年的时间里,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一个民间的概念迅速演变为国家产业战略,并正从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
(参考新蓝网、浙江在线,人民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