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农业植保无人机产业虽已起步,但基本上还处于自由生长阶段,因而必然或遭遇一些发展。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植保必须有未来,但很多企业未必能生存下去。
行业需求惊人
现阶段,植保类农业机械正处于行业快速上升期,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长期性短缺,未来5年也将是植保无人机的快速渗透期,未来我国植保无人机的硬件需求和作业服务需求将有千亿级的市场总额,这将养活数十家制造、流通和服务公司,另外产业链上下游,如零配件、软件、培训、药剂等还将有数亿级的衍生市场。
据农业部新统计,截至2016年6月5日,我国生产专业级无人机的公司有300多家,其中有200多家是植保无人机生产厂家,生产各类植保无人机共178个品种,比例超过60%。由此来看,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未来的植保无人机或将会撬动整个农业时代。
植保无人机“悬”于风口
说植保无人机市场前景“悬”,是因为植保无人机未来虽面临近千亿的市场前景,但当下却陷入了种种发展条件不成熟,产业发展问题百出的僵局。各植保企业热情高涨的进入,却又集体性的陷入产业发展的迷局。
植保无人机产业到底有没有未来?很多植保飞防人都在内心疑惑过。植保无人机的市场前景是不容置疑的。诞生在农村劳动力短缺、大飞机作业受限制与植保飞防突出优势之上的植保无人机有其不可撼动的市场地位。但植保无人机的发展也是坎坷的,2012年、2015年到2016年,这期间植保无人机动作频出,业内人士所说的爆发元年,也从2012年换到了2016年,植保无人机的风口却仍悬而未决。
盈利难成难以逾越的天堑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我国植保无人机产业存在着近千亿元的潜在市场,但目前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一个行业发展下去的关键就是盈利,但受无人机购买维修和保养成本过高,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飞手难培育,喷洒效果不好作业效率不高、地块分散作业面积小等因素影响,植保无人机的盈利变得异常艰难。盈利难也就变成了阻碍各植保无人机企业生存的大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政企联合推广,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培训制度,制定行业标准外,农业人士也迫切希望相关部门能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这样便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购买成本,让更多的农民朋友用得起植保无人机。
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金钥匙
在今天的无人机市场,大疆成了“”的代名词,而由大疆一手开拓出的无人机市场正在吸引着大批投资者涌入。在资本的热捧下,包括植保在内的无人机市场迅速升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涌现,以及各方巨头的进入,无人机市场已经面临“千机大战”的局面,市场洗牌在即。
在当前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将重心放在了融资、抢风口、造概念上,市场正在陷入同质化竞争,甚至一些本身没有技术积累的企业,也快速进入这一领域,依靠简单的模仿就将产品推向市场。如何根据消费者的真实需要,推出创新型产品,如何依靠技术突破进入细分市场,是业界应该多加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