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格力跨界造车之路一波三折 提升“硬实力”是关键

格力跨界造车之路一波三折 提升“硬实力”是关键

2016-11-09 10:14:57来源:OFweek 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一不做 关键词:格力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阅读量:28635

导读:正在跨界造车路上的企业们,要想真正立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硬实力”。
  【中国智能制造网 企业动态】前段时间,虽然业界流传新能源汽车准入牌照只有10张的言论已被澄清,据说原则上不会设名额上限,这一回应着实给众多车企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则是杠杠的实情。这对处于技术短板的格力来说,只有电池技术就能顺利过关了吗?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前行,即使今年受到骗补风波的影响,却仍然阻挡不了造车人的热情,从而掀起了一股“造车热潮”。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25%和126.9%。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面对如此商机,尤其是当下传统市场趋于饱和,企业迫切于转型升级,加之国家扶持政策频出的大背景下,不管是行内人还是“外来人”都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始争相布局。
 
  其中,作为家电行业巨头,格力收购珠海银隆跨界造车则是近期业内为火爆的话题之一。
 
  格力跨界之路一波三折
 
  家电业跨界造车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十年前,国内家电业早已经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但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如今,格力电器借收购珠海银隆之名,大张旗鼓地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无疑是看中了新能源汽车宽阔的市场蓝海。
 
  不过,对于格力要造车一事,在业内出现了两种观点:保持观望与不看好。事实上,格力在“转身”路上并非顺畅。
 
  3月7日,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半个月后,格力电器公布重组标的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表示晚将在4月4日前披露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或者报告书,并恢复交易。
 
  8月23日格力连发35条公告披露收购详情,并表示将作价130亿元购买银隆新能源100%的股权。但这场高达130亿的收购案却引发了业界的热议与质疑。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28日召开的格力临时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之事再次被质疑。其中,26项议案中有15项被否决,被否决的方案中,多为收购银隆的配资方案。据了解,在这次股东大会的投票中,中小股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业内人士看来,他们之所以投出反对票,主要是因为不满配资方案对中小股东利益的稀释。
 
  而从始至终,董明珠之所以一心要收购珠海银隆,是因为董明珠认为格力电器在电控、智能制造、电机、精密模具等方面已经充分布局,而生产电动汽车所需要的三大电(电池、电机、电控)中,除电池以外的零部件,格力都可以与银隆快速匹配供应并与银隆产生协同效应。
 
  跨界造车不容易  在面对汽车企业大佬们对于造车门槛仍可将外来者挡在门外的观点,董明珠直言:“汽车底盘技术根本不是问题,没有任何门槛”。在笔者看来,格力要造车并没有错,但是过早豪言万一打脸了呢。
 
  这不,前段时间,虽然业界流传新能源汽车准入牌照只有10张的言论已被澄清,据说原则上不会设名额上限,这一回应着实给众多车企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则是杠杠的实情。这对处于技术短板的格力来说,只有电池技术就能顺利过关了吗?
 
  当然,在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补贴退坡的形势下,跨界造车路上远远不止格力在奋力前行,乐视、苹果、百度、谷歌、杉杉股份等众多企业也是削尖了脑袋都想往里挤。笔者倒是想问一句:造车就真的那么容易吗,缘何引得各领域企业都为之“狂热”?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其实造车并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是“汽车挂个电池”而已,其复杂程度就类似于高铁、动车。既要达到普通汽车的各种指标,也要在安全性上全面超越燃油汽车,还要在性价比上超出燃油汽车,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与此同时,虽然行业没有限制准入资质的申请,但是其准入条件的严格性要求企业必须有过硬的生产技术水平,没有经验的积累又如何获得资质的资格。
 
  小结:
 
  在笔者看来,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潜藏了千亿的市场蓝海,也给“外来人”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好机会。但是梦想往往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抱有造车的梦想是件好事,但是没有结合实际则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正在跨界造车路上的企业们,要想真正立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硬实力”。
 
  (原标题:从格力重组风波看跨界造车风潮)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