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国内新闻】自从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作为珠三角制造业大市,东莞算得上是自动化升级执行得坚决的城市。
莞企“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制造产业仍存三大关卡
在今年两会上,智能制造再次成为东莞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如何进一步发力智能制造产业,是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新生事物,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
2016年9月20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东莞打算在互联网科技、众创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力争四年之后,智能制造产业达1000亿元规模。
目前来看,东莞市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约400家,从业人员55000多人。2015年,智能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涉及数控加工机床、机器人装备、电子工业专用装备等十多个行业。但是,珠三角的“机器换人”仍停留在低端的机械手换人,只能替代掉部分重复劳动的生产线上的工人。
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攀升的背景下,“机器换人”的自动化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工厂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实名制就业登记管理系统统计,2016年10月底,全市实名制登记用工528.59万人,用工总量略有下降,用工规模总体稳定。从求人倍率看,市场供求有所缓和,但求人倍率仍然在1以上,表明总体用工仍供不应求。
东莞起步于制造,扬名于制造,既然谈到“突围”,那么“围”在哪里?《“东莞制造2025”规划》一针见血地指出东莞制造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用数据来说话,就是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
其次,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也制约制造业向“智造”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大多数企业对“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趋势应对不足,依然沿袭旧的发展模式,缺乏长远的战略谋划和有效的升级措施。《规划》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东莞制造业向更高层次提升。
再者,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中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东莞智能制造发展的瓶颈,它制约着智能产业的发展。东莞要保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强大后劲,就必须解决这个领域的人才问题。
总体而言,东莞市智能制造产业的环节和要素供给仍然不足,各类智能制造企业虽已壮大集聚,但拥有较强核心技术的偏少;各类政策虽已被广泛认知,但扶持方式仍较为单一;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单兵突破突出,但系统合力缺乏。今年,莞企的“机器换人”之路走得是畅通无阻还是一波三折,我们还是拭目以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