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油纳米乳化机,改性植物油乳化机,纳米乳化机,德国乳化机,高剪切乳化机,改性油乳化机,乳化是混合两种难以混合的液体的过程。乳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不连续相分散到较微小的液滴中。转子-定子装置特别适合于乳化任务。混合头内高剪切力与高膨胀力的联合作用使得液滴使其微小。此外,大湍流使转子-定子装置能够帮助把乳化剂分子快速输送到重新形成的表面上。
油脂改性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人们利用分级牛油生产人造奶油,之后相继出现了分提、氢化、酯交换等油脂改性方法。天然油脂中存在多种混合甘三酯成分,这些甘三酯中的脂肪酸碳链长度,不饱和程度,双键的构型、位置,脂肪酸分布不同,造成甘三酯组分在物理及化学性质方面也存在差异。
同时,由于天然油脂的组成和结构在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拓展天然油脂的用途,人们一直在探寻改进油脂性能的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追求健康食品的需要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因此还需要不断探求新的油脂改性技术。
油脂改性技术分类
1、油脂分提技术:油脂分提技术是一种可逆的物理改性方法,是基于热力学的原理,根据油脂中不同组分的熔点、溶解度、挥发性等方面的差异,将某种油脂分成两种或多种组分,使之具备不同的用途。
2、干法分提:干法分提是基于不同类型的甘三酯的熔点或在不同温度下互溶度的不同,通过油脂冷却结晶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是zui简单和的分提工艺。
3、表面活性剂分提:表面活性剂法又称乳化分提或湿法分提,*步与干法分提相似,即冷却预先熔化的油脂使之结晶。
4、溶剂分提:溶剂分提是将油脂按比例溶于某种有机溶剂(正己烷、丙酮、异丙醇等)中,在低温下结晶,溶解度低的甘三酯首先析出,分离该部分结晶后再降温,溶解度稍低的甘三酯又再结晶析出,如此反复可得到不同熔点的甘三酯。
5、氢化技术:油脂氢化是指油脂在催化剂作用下于一定的温度、压力、机械搅拌条件下,不饱和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使油脂中的双键得到饱和的过程。
6、酯交换技术:油脂酯交换反应是一种酯与脂肪酸、醇或其他酯类作用,引起酰基交换或分子重排生成新酯的反应。
影响改性油纳米乳化机分散乳化结果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乳化头的形式(批次式和连续式)(连续式比批次好)
2 乳化头的剪切速率 (越大,效果越好)
3 乳化头的齿形结构(分为初齿,中齿,细齿,超细齿,约细齿效果越好)
4 物料在分散墙体的停留时间,乳化分散时间(可以看作同等的电机,流量越小,效果越好)
5 循环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到设备的期限,就不能再好)
线速度的计算
剪切速率的定义是两表面之间液体层的相对速率。
– 剪切速率 (s-1) = v 速率 (m/s)
g 定-转子 间距 (m)
由上可知,剪切速率取决于以下因素:
– 转子的线速率
– 在这种请况下两表面间的距离为转子-定子 间距。
IKN 定-转子的间距范围为 0.2 ~ 0.4 mm
速率V= 3.14 X D(转子直径)X 转速 RPM / 60
参数
标准流量(H2O) | 输出转速 | 标准线速度 | 马达功率 | 进出口尺寸 | |
型号 | l/h | rpm | m/s | kW |
|
CRS 2000/4 | 300-1,000 | 14000 | 44 | 2.2 | DN25/DN15 |
CRS 2000/5 | 1,000-1.5000 | 10,500 | 44 | 7.5 | DN40 /DN 32 |
CRS 2000/10 | 3,000 | 7,300 | 44 | 22 | DN50 / DN50 |
CRS 2000/20 | 8,000 | 4,900 | 44 | 37 | DN80 /DN 65 |
CRS 2000/30 | 20,000 | 2,850 | 44 | 75 | DN150 /DN 125 |
CRS 2000/50 | 40,000 | 2,000 | 44 | 160 | DN200 /DN 150 |
1 表中上限处理量是指介质为“水”的测定数据。
2 处理量取决于物料的粘度,稠度和zui终产品的要求。
3 参数内的各种型号的流量主要取决于所配置的乳化头的精密程度而定。
4 本表的数据因技术改动,定制而不同,正确的参数以提供的实物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