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电站从来没有出过事,中国的核能利用是很安全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秘书长霍耀光说。作为中国核能利用的专家,霍一直呼吁加快核电的发展。
7月16日,日本东京核电站因地震引发了核泄漏事故,使得核电站的安全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霍耀光表示,不用担心中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核电站选址保证安全
核电站建在哪儿?这是中国核电站规划初期就严肃考虑的问题。
“核电站的厂址选择从安全性、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充分考虑,既考虑了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也考虑了环境对核电站的影响。”霍耀光说。
据记者了解,中国核电站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地震、暴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因素,重点选择远离活动断层和地震强度偏高的地区,以及不受洪水威胁的地区。而且中国核电站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在防抗强地震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抗强地震等级较高。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较早运行的核电站之一,大亚湾核电站的管理者--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资料显示,大亚湾核电站核反应堆按照遇到7级地震可保持安全运行,遇到8级地震可确保安全停堆的标准设计和建设,厂房则按照可抵抗8级以上地震的标准设计和建设。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核安全室主任曲静原教授介绍,核电站建设还要尽量选择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如油罐、*库或军用设施的地方,如果附近有这些设施,就要计算各种可能爆炸起火的设施与核电站之间的安全距离,核电站所在的位置必须大于这个距离。还要评估其他类型爆炸的影响,评估的范围甚至包括交通路线上如公路、铁路上运输的物品爆炸或飞机坠毁的可能性。
曲静原教授说,根据核电站的选址标准要求,中国目前已经运营和规划在建的核电站,*可以避免自然环境和意外事故带来的影响。
应用技术更加成熟
“我们的核应用技术可以确保核电的安全运营,中国的核电站不可能会发生核泄漏事故。”霍耀光说。
由于核电站不会发生爆炸,*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是核反应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因此核泄漏是人们对核电站zui大的担心。
霍耀光介绍,中国的核电站全部都有安全壳。安全壳是用厚达一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做成,且有钢衬里,或者如连云港核电站建成双层安全壳。不只可以防御暴风刮起的物体的袭击,而且可以抵抗轻型战斗机的撞击。燃料包壳、反应堆压力容器以及安全壳构成了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三道屏蔽。“安全壳、燃料包壳、反应堆压力容器这三道坚固的屏障只要有一道是完整的,就不会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事故。”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的电力供应曾一度紧张,为了向香港供电,中国决定在靠近香港、广州、深圳等电力负荷中心的深圳市岭澳村建设大亚湾核电站,该电站引入香港的供电商参股,并将所发电力的大部分售予香港。但因以前*后发生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尔事故,在大亚湾核电站筹备期间,大量香港民众集会反对建设核电站,为消除各方顾虑,大亚湾核电站引进了法国和英国的技术装备进行建造和管理,并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质量保证于1987年开工建设,1994年全部并网发电。如今大亚湾核电站已经成为内地和香港的旅游景点,更证明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性。
目前正在建设的岭澳核电站二期、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等,在厂址选择阶段中充分考虑了地震等灾害因素,并通过了*严格的厂址安全评审外,在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上,采用了比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性更好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技术方案-CPR1000,这种反应堆发生事故的机率微乎其微。核电站的安全指标进一步提高。
霍耀光介绍,现在正在研究第四代反应堆,这种反应堆被他称为“傻瓜堆”,一旦发生事故,反应堆会自己冷却,而不用人操控,安全性更高。
对于导弹的袭击,霍耀光认为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的核设施都是在原子能机构的统一协调下的,使用核能源的国家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联盟,如果贸然袭击一个国家的核电站,实际上是等于向*所有的核电设施宣战。
对于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居民来说,即使不发生核泄漏,长期工作或生活在核反应堆周围,会不会危害他们的健康?曲静原说,核电站有一项常规的工作:定期从环境介质中取样,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析,检测放射性物质的含量高低。根据目前的研究和监测,还没有发现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事例。
秦山核电站从建成开始,就在离核电站3公里范围内设了36个实时自动检测系统,并在对核电站周围50公里范围内的空气、水、土壤、农副产品进行检测,秦山核电站还经常买羊,测量羊身上的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所有检测显示,秦山核电站周围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环境数据变化。
核废物进行科学处理
由于核放射性废物需要数万年才能衰减到对人类无害的程度,如何处置核电站反应堆废物是中国核电站建设的重点之一。
霍耀光介绍,在每个核电站有一个十数米深的大水池,反应堆燃烧后的乏燃料取出后放入水池中冷却,这些冷却的乏燃料可以由国家统一进行后处理(但不在原地),就是先提取废料中的有用物质,然后进行深埋。目前中国所有核电站反应堆的废料暂时还在水池中保存,没有进入深埋处理阶段,如大亚湾核电站原设计可以就地存放40年的乏燃料,这个容量还可以扩大。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和航测遥感研究中心主任王驹,是中国核废物处理专家,也是中国高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许多公开场合王驹都提出,在现阶段深埋处置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zui现实的一种方法:即在地下建造一个处置库。处置库必须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因为稳定完整的岩体能确保核元素不向外迁移。
在核废物的深埋处置中,首先将这些高放射性废料进行玻璃固化,再将玻璃固化体装入金属罐,在处置库中这些废物罐周围充填有回填材料。
核废物分为高放射性核废料和中低放射性核废物两种。目前,中国已经建成的中低放射性核废物处置场有两个,分别位于甘肃玉门和广东北龙。对于中低放射性核废物的处置,中国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条件。
甘肃北山是王驹选定的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地方,这儿是花岗岩,且地壳比较稳定,方圆上千平方公里,荒无人烟,气候干燥,雨水少、蒸发量大。处置库场址确定后,还需要建立地下实验室,验证各种技术,因为只有在地下实验室做的实验,才能与将来深埋地下的真实情况一样,包括地下的温度、压力,水流和地壳应力等情况。目前王驹带领的科研组已经对北山核废料处置库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多次钻探测验,大概2015年能够确定地下实验室的位置,2025年建好地下实验室。
曲静原介绍,深埋处置目前上赞同的通用做法。“现在能想到的对地下处置库的zui主要威胁是地下水的腐蚀作用,同时岩层断裂、地震等因素也都在考虑之列,这些是计算机仿真系统要做的工作。等这些研究工作都完成,处置库本身的建设大约需要5-10年,所以,我国建成高放废物处置库将是2040年的事了。”曲静原说。
根据2005年上半年国防科工委出台的中长期核废料处置规划,高放射性核废料*性处置库只建一座,设计寿命10000年,容量要能储存100至200年间全中国产生的核废料,在满了之后就*地封掉。也就是说,至少100年之后,中国才会建第二座*性高放物处置库。
中国现有核电站产生的高放射性核废料的量并不大,百万千瓦的一台机组,一年产生的废料也就在80至100立方米。目前中国核电站产生的废料总量大概是几千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