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核电阀门制造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阀门设计、制造和生产能力低于*进水平,加之自动化控制水平的限制,故,在重要的核电阀门技术方面一直未有突破。主要表现在:
1.设计水平不高
国内阀门的设计水平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至今,一些主蒸汽隔离阀、大口径安全阀、抗地震控制阀等技术含量高的核电阀门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2.制造设备、工艺落后
国内核电阀门制造设备大多以机床为主,产品制造精度偏低,加之,其制造工艺水平落后,例如,锻焊结构时采用的真空电子束焊接工艺和剪切挤压技术都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故,制造出来的阀门远不能满足核电??构控制水平差
国内核电阀门配套驱动执行机构,其性能和控制水平只相当于国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水平,其动作灵敏度差,可靠性总体水平落后。
4.自动化控制能力滞后
自动化控制能力包括信号采集、信号比较、信号放大、信号返回等一系列控制能力。核电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普遍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而国内核电阀门的计算机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故,核电系统的阀门自动化控制能力也处于滞后的状态。
三.核电阀门市场需求
*现有核电机组500余座,我国已建成6座(总装机容量达870万KW)。目前,我国正计划筹建4座——秦山一期扩建两台30万KW机组;秦山二期3、4号机组;三门核电6台百万KW级核电机组;田湾核电站4台百万KW级核电机组。据悉,在2020年之前,我国还将计划在广东深圳岭东、阳江和台山;重庆涪陵;大连等地拟建20余座核电站。
目前,我国又开始致力于研究*的第三代技术核电机组,该工程已纳入2006年起的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可商用的原型核反应快堆。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安全性相当高,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类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爆炸泄漏严重事故;同时,该技术缩短了建设周期,18~24个月换一次核原料,延长了机组寿命60年,大大提高了经济性。
据了解,根据我国能源规划,2020年核电将发展到4千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5%。
从我国核电机组的发展来看,核电阀门的需求量远高于同容量级的火电站。
以容量为80万千瓦的核电站为例,通径DN25~1000mm的阀门需求量为8000~10000台,为同类火电站的2~3倍。据统计分析,一座有2套百万KW级核电机组的核电站需各类阀门3万台,按每年有250万KW核电机组建设计算,每年核电阀门的需求量在3.8万余台。据国家“十一?五”规划预测,“十一?五”期间,核电站的阀门需求额将为30亿元,年均需求为6亿元左右。另外,由于核电站花在阀门上的维修费一般占核电站维修总额的50%以上,故,每年核电站花费在阀门上的维修费用约为1.5亿元。由此来看,核电阀门的市场需求量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