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复合材料固化监测方案
一、试验目的
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固化过程中温度梯度难以精准控制(行业要求 ±1.5℃/㎡)、孔隙率偏高(传统工艺普遍 > 1%)等难题,本方案通过16 区独立控温系统、红外热成像实时监测及树脂粘度反馈控制三大核心技术,实现:
固化温度场均匀性优化至 ASTM E595 标准(≤±1.5℃/㎡);
孔隙率降低至 0.5% 以下;
固化周期缩短 30%,提升生产效率。
二、实验 / 设备条件
1. 硬件系统配置
皓天鑫控温大型步入式试验仓
尺寸:6m×4m×3m,支持大尺寸部件(如机翼蒙皮、机身框架)固化;
温区控制:16 组高精度 PID 温控模块,单点控温精度 ±0.5℃;
加热方式:电加热 + 热风循环,高温度 250℃,升温速率 0~10℃/min 可调。
红外热成像在线监测系统
分辨率:640×480,测温范围 - 20℃~300℃,精度 ±1℃;
动态采集:每秒 5 帧,实时生成全场温度云图。
树脂粘度变化反馈控制模块
集成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树脂固化过程中的粘度变化(0~10^6 Pa・s);
算法模型:基于 Arrhenius 方程的固化动力学预测,自动调整升温速率。
2. 软件系统
固化工艺编程软件:支持自定义温度 - 时间曲线(最多 100 段);
数据追溯平台:存储温度、粘度、压力等全参数,支持 AI 趋势分析。
三、试验样品
材料类型:T800 碳纤维 / 环氧树脂预浸料(厚度 2mm);
试件尺寸:1.5m×1m×10 层叠层板;
设计孔隙率目标:≤0.5%。
四、试验步骤
工艺参数初始化
输入固化工艺曲线(如:室温→120℃/2h 保温→180℃/3h 固化→自然冷却);
设定温度梯度阈值 ±1.5℃/㎡,粘度临界值 5×10^4 Pa・s。
实时监测与调控
光纤传感器实时传输粘度数据;
当粘度接近临界值时,系统自动触发 “阶梯式降温" 策略(如从 180℃降至 150℃保温 0.5h),避免过固化。
红外热成像系统每 10 秒反馈全场温度分布;
16 区控温系统通过 PID 算法动态补偿边缘温区热量损失。
温度场动态平衡:
树脂固化进程监控:
异常预警与干预
若某温区温度偏差超 ±2℃,系统自动声光报警并暂停加热;
支持手动介入调整,保留历史操作记录。
五、实验结果 / 结论
指标 | 传统工艺 | 本方案 | 标准要求 |
---|---|---|---|
温度场均匀性(℃/㎡) | ±3.2 | ±1.2 | ±1.5 |
固化周期(小时) | 8.5 | 5.9 | - |
孔隙率(%) | 1.2 | 0.3 | ≤0.5 |
层间剪切强度(MPa) | 68.5 | 82.3 | ≥75 |
结论:
通过 16 区控温与红外热成像联动,温度场均匀性提升 62.5%,满足 ASTM E595 严苛标准;
基于粘度反馈的智能调控策略使孔隙率降低 75%,层间结合强度显著增强;
固化周期缩短 30%,单批次能耗减少 22%,综合效益提升超 40%。
六、方案优势与应用
技术性:实现 “温度 - 粘度" 双参数闭环控制的固化系统;
场景适配性:支持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固化;
数据价值:积累的工艺参数库可用于新材料研发的快速迭代。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在实际试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试验需求、资源条件以及产品的特性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智能制造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