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抛光废水处理设备
污水处理设备生产厂家,处理污水找鲁盛环保,可轻松解决。
告诉我们处理什么水,一天有多大水量,水处理后排到什么地方,我们即可为您报价,出方案。
生物膜法曝气生物滤池
设置了塑料型块的曝气池。按其过程也称生物接触氧化法。它的工作类似活性污泥法中的曝气池,但是不要回流污泥,曝气方法也不能沿用,一般采用全池气泡曝气,池中生物量远高于活性污泥法,故曝气时间可以缩短。运行较稳定,不会出现污泥膨胀问题。也有采用粒料(如砂子、活性炭)的。这时水流向上,滤床膨胀、不会堵塞。因为表面积高,生物量多,接触又充分,曝气时间可缩短,处理效率可提高,尚处在研究阶段。
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滤池
构造和曝气生物滤池雷同,只是不要曝气系统。因生物量高,和污泥消化池相比,处理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污泥消化池的停留时间一般在10天以上),处理城市污水等浓度较低的废水时有可能采用。
生物膜运行过程
生物膜法生物膜的形成
前提条件:起支撑作用的载体物——填料或称滤料
营养物质——有机物、N、P以及其它
接种微生物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含有营养物质和接种微生物的污水在填料的表面流动,一定时间后,微生物会附着在填料表面而增殖和生长,形成一层薄的生物膜。
生物膜法生物膜的组成
在生物膜上由细菌及其它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膜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
对于城市污水,在20°C条件下,生物膜从开始形成到成熟,一般需要30天左右。
性质:高度亲水,存在着附着水层
微生物高度密集:各种细菌以及微型动物,这些微生物起着主要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作用,形成了有机污染物——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食物链
生物膜法生物膜的更新与脱落
厌氧膜的出现过程:
①生物膜厚度不断增加,氧气不能透入的内部深处将转变为厌氧状态② 成熟的生物膜一般都由厌氧膜和好氧膜组成
③好氧膜是有机物降解的主要场所,一般厚度为2mm。
厌氧膜的加厚过程:
① 厌氧的代谢产物增多,导致厌氧膜与好氧膜之间的平衡被破坏②气态产物的不断逸出,减弱了生物膜在填料上的附着能力③ 成为老化生物膜,其净化功能较差,且易于脱落。
生物膜的更新:
①老化膜脱落,新生生物膜又会生长起来② 新生生物膜的净化功能较强。
生物膜法的运行原则
①减缓生物膜的老化进程② 控制厌氧膜的厚度③加快好氧膜的更新④ 尽量控制使生物膜不集中脱落。
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
1.溶解氧。
溶解氧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必须在厌氧区中控制严格的厌氧条件,这直接关系到聚磷菌的生长状况、释磷能力及利用有机基质合成PHB的能力。由于DO的存在,一方面DO将作为终电子受体而抑制厌氧菌的发酵产酸作用,妨碍磷的释放;另一方面会耗尽能快速降解的有机基质,从而减少聚磷菌所需的脂肪酸产生量,造成生物除磷效果差。其次是在好氧区中要供给足够的溶解氧,以满足聚磷菌对其储存的PHB进行降解,释放足够的能量供其过量摄磷之需,有效地吸收废水中的磷。一般厌氧段的DO应严格控制在0.2mg/L以下,而好氧段的溶解氧控制在2.0mg/L左右。
玻璃抛光废水处理设备厌氧区硝态氮。
硝态氮包括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其存在同样也会消耗有机基质而抑制聚磷菌对磷的释放,从而影响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对磷的吸收。另一方面,硝态氮的存在会被部分生物聚磷菌(气单胞菌)利用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进而影响其以发酵中间产物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发酵产酸,从而抑制了聚磷菌的释磷和摄磷能力及PHB的合成能力。
3.温度。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不如对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那么明显,因为在高温、中温、低温条件下,不同的菌群都具有生物脱磷的能力,但低温运行时厌氧区的停留时间要更长一些,以保证发酵作用的完成及基质的吸收。在5~30°C的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除磷效果。
4.pH值。
pH值在6~8的范围内时,磷的厌氧释放过程比较稳定。pH值低于6.5时生物除磷的效果会大大降低。
5.BOD负荷和有机物性质。
废水生物除磷工艺中,厌氧段有机基质的种类、含量及其与微生物营养物质的比值(BOD5/TP)是影响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机物为基质时,磷的厌氧释放和好氧摄取是不同的。
根据生物除磷原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易降解的有机物(如低级脂肪酸类物质)易于被聚磷菌利用,将其体内储存的多聚磷酸盐分解释放出磷,诱导磷释放的能力较强,而高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诱导释磷的能力较弱。厌氧阶段磷的释放越充分,好氧阶段磷的摄取量就越大。
另一方面,聚磷菌在厌氧段释放磷所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其吸收进水中低分子有机基质合成PHB储存在体内,以作为其在厌氧条件压抑环境下生存的基础。因此,进水中是否含有足够的有机基质提供给聚磷菌合成PHB,是关系到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能否顺利生存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进水中BOD5/TP要大于15才能保证聚磷菌有足够的基质需求而获得良好的除磷效果。为此,有时可以采用部分进水和省去初次沉淀池的方法来获得除磷所需的BOD负荷。
6.污泥龄。
由于生物脱磷系统主要是通过排除剩余污泥去除磷的,因此剩余污泥量的多少将决定系统的除磷效果。而污泥龄的长短对污泥的摄磷作用及剩余污泥的排放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污泥龄越短,污泥含磷量越高,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就越多,越可以取得较好的脱磷效果。
短的污泥龄还有利于好氧段控制硝化作用的发生而利于厌氧段充分释磷,因此,仅以除磷为目的的污水处理系统中,一般宜采用较短的污泥龄。但过短的污泥龄不仅会影响出水的BOD5和COD,甚至会使出水的BOD5和COD达不到要求。以除磷为目的的生物处理工艺,污泥龄一般控制在3.5~7d。
一般来说,厌氧区的停留时间越长,除磷效果越好。但过长的停留时间并不会太多地提高除磷效果,而且会有利于丝状菌的生长,使污泥的沉淀性能恶化,因此厌氧段的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剩余污泥的处理方法也会对系统的除磷效果产生影响,因为污泥浓缩池中呈厌氧状态会造成聚磷菌的释磷,使浓缩池上清液和污泥脱水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磷,因此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污泥处理方法,避免磷的重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