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潍坊鲁盛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20m3/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装置
20m3/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装置
污水设备下单流程:
来厂考察、满意后签合同、打定金、下订单、货到全款、保证*。
按废水处理的程度来分类
一般划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深度处理、高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是预处理,多采用物理方法或简单的化学方法(如初步中和酸度)去除废水中的悬浮固体、胶体、悬浮油类等污染物。一级处理的处理程度低,一般达不到规定的排放要求,尚须进行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是清楚可分解或氧化的呈胶状或溶解状的有机污染物,多采用较为经济的生物化学处理法。废水经过二级处理之后,一般可达到排放标准,但可能会残存有微生物以及不能降解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无机盐类,它们数量不多,通常对水体的危害不大。
三级治理又称深度治理,只在有特殊要求时方才采用。它是将二级治理后的废水,再用物理化学技术做进一步的处理,以便去除可溶性的无机物和不能分解的有机物,去除各种病毒、病菌、磷、氮和其它物质,zui后达到地面水、工业用水或接近生活用水的水质标准。
2.按水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来分类
水处理方法可分为分离处理、转化处理和稀释处理三大类。
(1)分离处理:是通过各种力的作用,使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出来。一般来说,在分离过程中并不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2)转化处理:是指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或转化为可分离的物质,然后再进行分离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3)稀释处理:则既不把污染物分离出来,也不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而是通过稀释混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从而使其达到无害的目的。
TP的去除作用包括了吸附与沉淀,其中以沉淀作用为主。氟-碳酸钙对真实生活污水TP的去除研究。通过静态试验方法(批试验)重点研究试验中氟投加量、碳酸钙投加量、搅拌转速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氟量2.52g/200mL、搅拌转速(180r/min-280r/min)、碳酸钙量(9.00g-18.00g)、进水TP为20mg/L时,反应时间为10min时出水TP降低到1.0mg/L左右,磷的去除率可达97%左右。TP的去除机理包主要包括了沉淀、吸附以及一定的生物作用。氟-碳酸钙处理生活污水的柱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合物可以很有效的去除生活污水中的磷。在初期出水中磷的非常低,反应初期出水中含磷量远远低于国家城镇污水排放标准,随着处理水量的增加,出水含磷量升高,zui后直至初始值;处理水量、除磷量、试验材料的使用寿命、氟磷通比量与氟投加量成一定幂数关系。对于所使用的试验装置而言,氟:碳酸钙:渗虑介质的质量配比为25.20(g):22.50(g):1000(g)。磷的去除是沉淀、截虑、吸附以及一定生物作用共同的结果。静态试验中,出水中残余氟量在6-7mg/L;动态试验中,出水残余氟量分成三个阶段:(1)前期约3mg/L;(2)中期约2.5mg/L;(3)末期约1mg/L,对于城镇污水排放的水质来看影响不是很大。
20m3/d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装置
(2)通过本文实验结果中TN的变化和COD的差分法分析变化计算,推测土地处理装置的上部可能发生了同步化反化。(3)在粘土柱底部40~50cm这一段,TN的变化若按传统化反化反应,则所需的COD量远大于COD在此段的实际变化量,根据此段所处的厌氧和低碳源的环境条件下,推测在这段可能发生了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这也可能是在这段不能很好的用氮的转化速率来描述TN的转化速率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一推测,需要在下一阶段通过生物化学检验方法,验证厌氧氨氧化菌的存在。
废水中的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根源之一。如何减少废水中磷的排放量,已成为保护水体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分析纯度氟-碳酸钙对模拟含磷污水和实际生活污水中盐的去除。氟-碳酸钙对模拟污水中TP的去除研究。通过批试验方法重点研究氟投加量、反应时间、pH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氟量0.84g/100mL、进水TP为10mg/L、进水pH在6-9时,反应20min就可以使残留磷降低到检出限以下(0.02mg/L),TP去除率达到99%以上。安徽省:合肥市 毫州市 芜湖市 马鞍山市 池州市 黄山市 滁州市
滕州市 垦利县 广饶县 利津县 烟台市 龙口市 莱阳市 莱州市 招远市 蓬莱市 栖霞市 海阳市 长岛县 潍坊市 青州市 诸城市 寿光市 安丘市 高密市 昌邑市 昌乐县 临朐县 济宁市 曲阜市 兖州市 邹城市 鱼台县 金乡县 嘉祥县 微山县 汶上县 泗水县 梁山县 泰安市 新泰市 肥城市 宁阳县 东平县 威海市 乳山市 文登市 荣成市 日照市 五莲县 莒 县 莱芜市 临沂市 沂南县 郯城县 沂水县 苍山县 费 县 平邑县 莒南县 蒙阴县 临沭县 德州市 乐陵市 禹城市 陵 县 宁津县 齐河县 武城县 庆云县 平原县 夏津县 临邑县 聊城市 临清市 高唐县 阳谷县 茌平县 莘 县 东阿县 冠 县 滨州市 邹平县 沾化县 惠民县 博兴县 阳信县 无棣县 菏泽市 鄄城县 单 县 郓城县 曹 县 定陶县 巨野县 东明县 成武县 巩义市 新郑市 新密市 登封市 荥阳市 中牟县 开封市 开封县 尉氏县 兰考县 杞 县 通许县 洛阳市 偃师市 孟津县 汝阳县 伊川县 洛宁县 嵩 县 宜阳县 新安县 栾川县 汝州市 舞钢市 宝丰县 叶 县 郏 县 鲁山县 安阳市 林州市 安阳县 滑 县 内黄县 汤阴县 鹤壁市 浚 县 淇 县 新乡市 卫辉市 辉县市 新乡县 获嘉县 原阳县 长垣县 封丘县 延津县 焦作市 沁阳市 孟州市 修武县 温 县 武陟县 博爱县 濮阳市 濮阳县 南乐县 台前县 清丰县 范 县 许昌市 禹州市 长葛市 许昌县 鄢陵县 襄城县 漯河市 临颍县 舞阳县 义马市 灵宝市 渑池县 卢氏县 陕 县 南阳市 邓州市 桐柏县 方城县 淅川县 镇平县 唐河县 南召县 内乡县 新野县 社旗县 西峡县 商丘市 永城市 宁陵县 虞城县 民权县 夏邑县 柘城县 睢 县 信阳市 潢川县 淮滨县 息 县 新 县 商城县 固始县 罗山县 光山县 周口市 项城市 商水县 淮阳县 太康县 鹿邑县 西华县 扶沟县 沈丘县 郸城县 确山县 新蔡县 上蔡县 西平县 泌阳县 平舆县 汝南县 遂平县 正阳县 济源市 三门峡市 平顶山市 驻马店市 大冶市 阳新县 十堰市 郧 县 竹山县 房 县 郧西县 竹溪县 荆州市 洪湖市 石首市 松滋市 监利县 江陵县 宜昌市 宜都市 当阳市 枝江市 秭归县 远安县 兴山县 襄樊市 枣阳市 宜城市 南漳县 谷城县 保康县 鄂州市 荆门市 钟祥市 京山县 沙洋县 孝感市 应城市 安陆市 汉川市 云梦县 大悟县 孝昌县 黄冈市 麻城市 武穴市 红安县 罗田县浠水县 蕲春县 黄梅县 英山县 团风县 咸宁市 赤壁市 嘉鱼县 通山县 崇阳县 通城县 随州市 广水市 仙桃市 天门市 潜江市 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县 来凤县 巴东县 鹤峰县 宣恩县 咸丰县 丹江口市 老河口市 神农架林区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浏阳市 长沙县 望城县 宁乡县 株洲市 醴陵市 株洲县 炎陵县 茶陵县 攸 县 湘潭市 湘乡市 韶山市 湘潭县 衡阳市 耒阳市 常宁市 衡阳县 衡东县 衡山县 衡南县 祁东县 邵阳市 武冈市 邵东县 洞口县 新邵县 绥宁县 新宁县 邵阳县 隆回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岳阳市 临湘市 汨罗市 岳阳县 湘阴县 平江县 华容县 常德市 津市市 澧 县 临澧县 桃源县 汉寿县 安乡县 石门县 慈利县 桑植县 益阳市 沅江市 桃江县 南 县 安化县 郴州市 资兴市 宜章县 汝城县 安仁县 嘉禾县 临武县 桂东县 永兴县 桂阳县 永州市 祁阳县 蓝山县 宁远县 新田县 东安县 江永县 道 县 双牌县 怀化市 洪江市 会同县 沅陵县 辰溪县 溆浦县 中方县 娄底市 涟源市 新化县 双峰县 吉首市 古丈县 龙山县 永顺县 凤凰县 泸溪县 保靖县 花垣县 冷水江市 张家界市 江华瑶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新晃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从化市 增城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头市 南澳县 韶关市 乐昌市 南雄市 仁化县 始兴县 翁源县 新丰县 佛山市 江门市 台山市 开平市 鹤山市 恩平市 湛江市 廉江市 雷州市 吴川市 遂溪县 徐闻县 茂名市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电白县 肇庆市
高要市 四会市 广宁县 德庆县 封开县 怀集县 惠州市 惠东县 博罗县 龙门县 梅州市 兴宁市 梅 县 蕉岭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平远县 汕尾市 陆丰市 海丰县 陆河县 河源市 和平县 龙川县 紫金县 连平县 东源县 阳江市 阳春市 阳西县 阳东县 清远市 英德市 连州市 佛冈县 阳山县 清新县 东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 潮安县 饶平县 揭阳市 普宁市 揭东县 揭西县 惠来县 云浮市 罗定市 云安县 新兴县 郁南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 武鸣县 隆安县 马山县 上林县 宾阳县 横 县 柳州市 柳江县 桂林市 阳朔县 临桂县 灵川县 全州县 平乐县 兴安县 灌阳县 荔浦县 资源县 永福县 梧州市 岑溪市 苍梧县 藤 县 蒙山县 北海市 合浦县 东兴市 上思县 钦州市 灵山县 浦北县 贵港市 桂平市 平南县 玉林市 北流市 容 县 陆川县 博白县 兴业县 百色市 凌云县 平果县 西林县 乐业县 德保县 田林县 田阳县 靖西县 田东县 那坡县 贺州市 钟山县 昭平县 河池市 宜州市 天峨县 凤山县 南丹县 东兰县 来宾市 合山市 象州县 武宣县 忻城县 崇左市 凭祥市 宁明县 扶绥县 龙州县 大新县 天等县 防城港市 三江侗族自治县 大化瑶族自治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 富川瑶族自治县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琼海市 儋州市 文昌市 万宁市 东方市 澄迈县 定安县 屯昌县 临高县 三亚市 五指山市 白沙黎族自治县 昌江黎族自治县 乐东黎族自治县 陵水黎族自治县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永川市 合川市 江津市 南川市 綦江县 潼南县 荣昌县 璧山县 大足县 铜梁县 梁平县 城口县 垫江县 武隆县 丰都县 奉节县 开 县 云阳县 忠 县 巫溪县 巫山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彭州市 邛崃市 崇州市 金堂县 郫 县 新津县 双流县 蒲江县 大邑县 自贡市 荣 县 富顺县 米易县 盐边县 泸州市 泸 县 合江县 叙永县 古蔺县 德阳市 广汉市 什邡市 绵竹市 罗江县 中江县 绵阳市 江油市 盐亭县 三台县 平武县 安 县 梓潼县 广元市 青川县 旺苍县 剑阁县 苍溪县 遂宁市 射洪县 蓬溪县 大英县 内江市 资中县 隆昌县 威远县 乐山市 夹江县 井研县 犍为县 沐川县 南充市 阆中市 营山县 蓬安县 仪陇县 南部县 西充县 眉山市 仁寿县 彭山县 洪雅县 丹棱县 青神县 宜宾市 宜宾县 兴文县 南溪县 珙 县 长宁县 高 县 江安县 筠连县 屏山县 广安市 华蓥市 岳池县 邻水县 武胜县 达州市 万源市 达 县 渠 县 宣汉县 开江县 大竹县 雅安市 芦山县 石棉县 名山县 天全县 荥经县 宝兴县 汉源县 巴中市 南江县 平昌县 通江县 资阳市 简阳市 安岳县 乐至县 红原县 汶川县 阿坝县 理 县 小金县 黑水县 金川县 松潘县 壤塘县 茂 县 康定县 丹巴县 炉霍县 九龙县 甘孜县 雅江县 新龙县 道孚县 白玉县 理塘县 德格县 乡城县 石渠县 稻城县 色达县 巴塘县 泸定县 得荣县 西昌市 美姑县 昭觉县 金阳县 甘洛县 布拖县 雷波县 普格县 宁南县 喜德县 会东县 越西县 会理县 盐源县 德昌县 冕宁县 马尔康县 九寨沟县 峨眉山市 都江堰市 攀枝花市 若尔盖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 峨边彝族自治县 甘孜藏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清镇市 开阳县 修文县 息烽县 水城县 盘 县 遵义市 赤水市 仁怀市 遵义县 绥阳县 桐梓县 习水县 凤冈县 正安县 余庆县 湄潭县 安顺市 普定县 德江县 江口县 思南县 石阡县 毕节市 黔西县 大方县 织金县 金沙县 赫章县 纳雍县 兴义市 望谟县 兴仁县 普安县 册亨县 晴隆县 贞丰县 安龙县 凯里市 施秉县 从江县 锦屏县 镇远县 麻江县 台江县 天柱县 黄平县 榕江县 剑河县 三穗县 雷山县 黎平县 岑巩县 丹寨县 都匀市 福泉市 贵定县 惠水县 罗甸县 瓮安县 荔波县 龙里县 平塘县 长顺县 独山县
⑷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效率常因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而降低,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微生物絮凝剂时,可使污泥容积指数能很快下降,防止污泥解鞋消除污泥膨胀状态,从而恢复活性污泥沉降能力,提高整个处理系统的效率。
作为一种新型的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已广泛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染料废水的脱色、活性污泥的处理等废物处理中,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微生物絮凝剂已成为环保中的新研究方向。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关于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机理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是"桥联作用"机理。该机理认为,絮凝剂大分子借助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吸引多个胶体颗粒,因而在颗粒中起了"中间桥梁"的作用,形成一种网状三维结构而沉淀下来。该理论可以解释大多数微生物絮凝剂引起的絮凝现象,以及一些因素对絮凝的影响。絮凝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桥联"机理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絮凝剂的广谱活性说明它是由多种机理共同起作用。为了更进一步解释絮凝机理,还需作更深入地研究。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受加样量、PH值、金属离子、温度、搅拌速度、水质等多种反应条件的影响。用自己提取的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染料废水时,发现Ca2+有促进絮凝物生成,加大沉降速度的协同作用。也有的文献中认为体系中盐的加入会降低微生物的絮凝活性,这可能由于Na+的加入破坏了大分子与胶体之间氢键的形成。因絮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解释机理,需要对特定絮凝剂和胶体颗粒的组成、结构、电荷、构象及各种反应条件对它们的影响作更深入的研究。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处理方法,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中水处理多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等处理方法。这几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几种生物处理方法组合使用,如接触氧化 +生物滤池;生物滤池 +活性炭吸附;转盘砂滤等流程。但以生物处理为中心的工艺存在以下端:
1) 由于沉淀池固液分离效率不高,曝气池内的污泥难以维持到较高浓度,致使处理装置容积负荷低,占地面积大;
2) 处理出水受沉淀效率影响,水质不够理想,且不稳定;
3) 传氧效率低,能耗高;
4) 剩余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费用增加;
5) 管理操作复杂;
6) 耐水质、水量和有毒物质的冲击负荷能力极痊运行不稳定。
物理化学法是以混凝沉淀 (气浮 )技术及活性炭吸附相结合为本方式,与传统二级处理相比,提高了水质。但混凝沉淀技术产泥量大,污泥处置费用高。活性炭吸附虽在中水回用中应用较广泛,但随着水污染的加剧和污水回用量的日益增大,其应用也将受到限制。
现有难生物降解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现有难生物降解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目前主要有活性炭或硅藻土吸附技术、反渗透膜技术、微电解技术、光化学/臭氧氧化技术、类芬顿氧化技术、湿法氧化技术以及超临界氧化技术等,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在难生物降解废水出水的深度处理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是活性炭吸附技术、反渗透膜技术应用较为普遍。
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来源及其水质特征
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主要是指可生化性小于0.2但还需继续处理的水,其来源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类是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出水或尾水;第二类是高浓度生化性好的废水处理出水;第三类是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出水;第四类是生物毒性大的工业废水排水。
类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出水,其来源是城市、城镇以及人员集中生活居住地的生活污水。这类水总体特征是水量大、营养较为丰富、COD在100~300 mg/L,可生化性良好(B/C大于0.3),经以生化为主体的工艺处理后,原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均得到非常充分的降解,出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有两类,一是污水中本身就存在的微生物处理过程中剩下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微生物在分解污废水中的有机物时新产生的代谢产物,二者都属于难生物降解部分,因此出水虽然达到了原有排放标准,但其可生化性已然从大于0.3降到0.2以下。国家实行新的排放标准后,对于出水的深度处理,尤其是对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类高浓度生化性好的废水生化处理出水,其来源有畜禽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食品行业加工废水等,这类水一般地点较为偏远、周边缺少二忌污处理设施,单个企业排水规模一般为每天100~300 m3。这类水营养虽丰富,可生化性好,但因COD非常高,可达5000~20000 mg/L,经生化工艺处理后,其COD仍在1500~2 000 mg/L或以上,可生化性已然从0.3~0.6降至0.1以下,既不能满足排放需要,也满足不了回用需求,因此需要继续进一步深化处理。
第三类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出水,其来源主要为工业园区的少量生活污水与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的经过处理符合相关要求出水的混合水,这类水的总体特征为工业排放水量大,COD在100~500 mg/L,缺营养,可生化性差,B/C小于0.2,甚至0.1,与园区生活污水混合后,营养虽有改善,但因生活污水相对少,形成的综合废水仍难采取单一的生化工艺进行达标处理,必须经深度处理才能满足回用或排放要求。
第四类生物毒性大的工业废水排水,这类水来源于工业企业的生产,其排水规模因企业生产对象不同有很大不同,有的排放量少,污染物浓度不仅非常高,而且变化幅度大,如家具生产排放水,日排放量3~5 m3,水质变化却非常大,COD在3 000~200000 mg/L;再如某些选矿企业排放水,日排放量1~2 m3,COD却高达130000 mg/L以上。
活性炭吸附技术是通过活性炭材质的多空结构吸附性能将水中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吸附到活性炭的多孔介质结构中,从而降低出水中有机物的浓度,由于污染物只是转移,并没有进行*的分解处理。因此,当活性炭吸附达到吸附平衡或吸附饱和时,就需要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处理。在活性炭吸附性能一定的情况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越低,达到吸附饱和或吸附平衡的时间就越长,处理水量就越多,因此通常利用活性炭来进行接近满足排放要求的尾水处理。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是利用水中溶质粒径不同、浓度不同,其渗透压有明显差异的原理,通过加压方式将水从含溶质分子种类多、浓度高的一侧通过膜逆向进入到溶质分子种类少、浓度低的一侧的物理分离方法。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分离效率或产水效率在50%~75%,经过反渗透膜分离后,出水水质相对较好,可钟回用或排放。分离后有机物就被截留在余下25%~50%的水中,形成浓溶液。浓溶液一方面还有待继续处理,另一方面会对膜造成污染和腐蚀破坏,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膜的使用寿命。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不仅适用于洽达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它同样适用于发达国家。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人口密度正在逐渐下降,人们逐步开始向城市边缘分散定居,而此时如果建造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将不再合适。根据环境署2002年统计数据,美国有25%的人口已在使用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本文将探讨对比几种典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及如何进行技术选择与如何打破工程应用瓶颈。
传统与新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帕维亚大学的实验结果,采用BCR反应器,COD去除率为93—97%,脱氮率为75—79%。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流量只有22L/m?d,远低于zui大操作流量(10—50 L/m?d),因此,实验期间系统过滤能力本稳定,无需反冲洗的前提下,可以稳定运行1年左右。而实际运行条件下,常用膜材质的孔径约为0.1μm,3个月后系统过滤能力降低77%,需要更换膜或者进行再生。帕维亚大学也指出,实际运行结果有可能会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具体处理效果取决于膜的种类、污水组分与操作工况。
分散式污水处理的可持续性分析目前,生活污水主要含量超标,导致赤潮的出现。污水处理的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还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相关的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污水处理没达标就排入到水循环系统当中,被动物或者人误食之后就会出现中毒现象,所以需要建立一个严格的污水处理系统,保障城市生活质量和水资源的安全。
2.目前污水处理的现状
(1)污水处理设施较为落后,技术不够*,运行效率低
由于我国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都是政府管理与包办,许多污水处理厂建设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导致排污系统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速度,污水厂的建设也未及时的更新,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效率较低、自动化程度低,污水处理技术也不够*,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一般应体现以下总体要求:满足要求,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也就是说,在保证处理效果、运行稳定,满足处理要求(排放水体或回用)的前提下,使建造价和运行费用zui为经济节省,运行管理简单,控制调节方便,占地和能耗zui小,污泥量少。同时要求具有良好的安全、卫生、景观和其它环境条件。
2.规模与工艺标准因地制宜
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条件。要实事求是的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规模、水质标准、技术标准、工艺流程以及管网系统布局等问题;处理规模大小对处理工艺的影响很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按照远期规划确定zui终规模,以现状水量为主要依据确定近期规模。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设计规模应根据污水收集量和分期建设、水质目标确定,污水收集量取决于管网完善程度和汇水区内的生活、工业污水产生与允许纳入量,以及管网入渗或渗漏水量等因素。
在决定处理工艺方案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条件和特点,有所侧重,尤其是排放与利用的相结合,不同处理工艺的组合。例如在一个处理厂内,一部份采用强化一级处理加排海(江)工程;一部份采用二级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概;还有一部份采用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工业。要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充分考虑处理工艺的分期、分级实施。比如说,可以先采用一级处理或强化一级处理,以后再建二级处理,或一部份采用一级处理,另一部份采用二级处理(国内外均有先例)。
污泥处理应根据污泥出路(农用、填埋、排海等),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消化处理。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智能制造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