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技术首页>应用案例

无线电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2015年03月16日 11:30来源: 人气:2921

   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是zui近几年突然出现的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90年代,交流电之父特斯拉就提出过这一设想,他提出可以利用磁共振在电源和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1891年,他成功点亮了一盏没有连接电线的灯泡,从而证明了无线的电力传输并非空想。
  
  作为一项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无线充电技术一直受到各个厂商的重视,各种各样的无线充电产品相继问世,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手机、汽车等均有产品面世。而三大技术联盟的成立,更是加速了这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人们为什么需要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优点:
  
  (1)非接触,无硬线连接,这可能是无线充电zui大魅力所在。
  
  (2)操作方便。
  
  (3)适用于特殊工况。
  
  无线充电缺点:
  
  (1)成本投入较高,维修费用大。
  
  (2)耗能较高,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耗损越大。
  
  (3)无线充电技术设备本身实现的是二次能源转换,降压或变为直流电后再输出,所以效率较差。
  
  怎么实现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是发射端(充电器)和接收端(手机等)各有一个线圈,发射端把电能通过发射线圈转换为电磁场,发射线圈的电磁场穿过接收端线圈,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接收线圈中将产生电动势,zui后通过接收端输出电能给手机充电。
  
  无线充电前景
  
  无线充电可以说市场空间广阔,普及程度或比肩wifi。
  
  手机作为消费电子产品中的一个分支走在了无线充电变革的zui前沿,紧跟其后的是庞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以及电动汽车市场,囊括了大部分的内置电池、需要供电的产品。
  
  近期特斯拉在掀起了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浪潮,其在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电动汽车更具实用性,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也展现出高速的增长趋势。
  
  不论是消费电子还是电动汽车,这类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不间断供电。而由手机带领的供电方式的变革势必会一步步地影响到这些行业。
  
  2005年比亚迪申请了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2010年,戴尔展示了一台无需电源线的电脑;2012年犹他大学几分钟内为一辆配WAVE无线充电垫的40英尺纯电动巴士充满电;2013年诺基亚无线充电基座给Reddit电动牙刷充电;2014年特斯拉开始涉足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技术正在一点点地撬动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的市场。
  
  虽然如此庞大体量的市场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替代的,但是正如同当年无线网络替代有线,手机替代,触屏替代按键一样,科技的进步是无法阻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年三年、五年十年,无线充电技术必然会在生活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无线充电推广的阻力
  
  1、充电距离短
  
  目前已经应用的无线充电技术“电磁感应”、“电场耦合”都只局限于厘米级别的距离,而稍微远一些的磁共振技术也仅仅只是刚刚到达了米的级别,并且技术上仍有许多障碍。
  
  以诺基亚推出的Lumia系列为例。由于充电距离的限制,用户必须将手机紧紧贴合在无线充电板上才可以实现充电,这就要求用户必须将手机的“定位”在充电板上,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随手一丢”。
  
  所以,距离的限制导致很多想像中美好的画面都无法实现。比如将手机抓在手上刷微博还一边充电,往桌上随手一丢便可以给手机续航,走到哪里就充电充到哪里……如果想要真正的摆脱拖在手机后面的充电线这根小尾巴,充电距离上的突破便是目前各大公司迫在眉睫的任务了。
  
  2、转换效率低
  
  由于增加了两个能量转换环节,造成了转换效率的累加效应,拉低了整体效率;另外,由电能损失带来的发热也是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如果发热量过大,不仅仅会让用户从充电板上拿起手机时觉得烫,由此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则是更加关键的。
  
  3、易受干扰和有辐射
  
  不仅仅是摆放的姿势、充电距离等会对无线充电的实际使用感受带来折扣,更多的是一些我们尚未察觉到的因素在默默的干扰着无线充电,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无线网络一样。
  
  除此之外,人们会从健康的角度产生一些质疑,就像转基因食物一样。事实上,就无线充电带来的辐射,以目前的科学文献来看是不足以引起任何的健康问题,或者至少科学家们还没有对此给出定性的结论。但人们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际存在的东西总是抱有警惕心理的,而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无线充电的推广带来了阻碍。
  
  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潜伏到爆发的阶段,如果我们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就能够对科技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使人们更早的享受新科技带来的进步。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编辑精选

更多


宣传样本推荐图书

旗下子站

工控网机器人仪器仪表物联网3D打印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加工设备制药设备仓储物流环保设备造纸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化工设备电子加工设备水泥设备海洋水利装备矿冶设备新能源设备服装机械印染机械制鞋机械玻璃机械陶瓷设备橡塑设备船舶设备电子元器件电气设备



关于我们|本站服务|会员服务|企业建站|旗下网站|友情链接| 兴旺通| 产品分类浏览|产品sitemap

智能制造网 -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gk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客服热线:0571-87756395加盟热线:0571-87759904媒体合作:0571-89719789

客服部:编辑部:展会合作:市场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