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便携式防爆膜测试仪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深圳市纳森科技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NS101
  • 所  在  地深圳市
  • 厂商性质生产厂家
  • 更新时间2022/8/19 17:17:13
  • 访问次数394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进入展商展台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深圳市纳森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Nasen Technology Co. Ltd.)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光电,热工类仪器仪表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太阳膜测试仪,透光率测试仪,透光率计,光学透过率测试仪,红外功率计,紫外照度计,太阳能功率计,照度计,玻璃厚度仪,隔热涂料测试仪;为太阳膜、玻璃,隔热涂料,有机材料,电光源等行业提供销售展示,生产、工程施工、质量检测设备。
  深圳市纳森科技有限公司秉承“品质创新专注诚信”的经营理念。产品不断研究创新,再配合稳健塌实的经营风格,全面提升品质,对外提供客户物美价廉的产品,及时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对内致力于产品和管理的持续改善,本着踏实稳健,追求*之理念,让公司永续经营。

透光率仪,透光率计,光学透过率仪
NS101便携式防爆膜测试仪的测试原理是采用紫外光源,可见光源和红外光源照射被测透明物质,感应器分别探测三种光源的入射光强和透过被测透明物质后的光强,透过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即为透过率,用百分数表示。大多数的太阳膜,可见光标注透过率指标,红外线和紫外线标注阻隔率指标,阻隔率=*-透过率。NS101直接测量和显示紫外线的阻隔率,红外线的阻隔率和可见光透过率,方便读数和理解。
便携式防爆膜测试仪 产品信息

NS101便携式防爆膜测试仪的测试原理是采用紫外光源,可见光源和红外光源照射被测透明物质,感应器分别探测三种光源的入射光强和透过被测透明物质后的光强,透过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即为透过率,用百分数表示。大多数的太阳膜,可见光标注透过率指标,红外线和紫外线标注阻隔率指标,阻隔率=*-透过率。NS101直接测量和显示紫外线的阻隔率,红外线的阻隔率和可见光透过率,方便读数和理解。

技术参数:
1.外形尺寸: 长160mm × 宽115mm × 高33mm;
2.测试槽尺寸:宽23mm × 深76 mm
3.仪器重量:约500克
4.分辨率: 0.1%
5.测量精度:优于±2%(无色均匀透光物质),出厂用标准样板检测优于±1%
6.紫外线: 峰值波长365nm
7.红外线: 峰值波长950nm
8.可见光: 380nm-760nm全波长
9.5V USB/内置锂电池供电,无需移动电源供电,方便在汽车上展示。

操作方法:
汽车太阳膜测试仪NS101专业用于测试太阳膜的紫外线阻隔率,红外线阻隔率和可见光透过率,测量步骤如下:
1:插上电源,保持测试槽内为空,打开测试仪的电源开关,首先显示仪器版本号及仪器型号后,紫外线阻隔率和红外线阻隔率窗口数据显示为“0.0”, 可见光透过率窗口显示为100。表示无被测物时,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阻隔率为0.0% ,可见光透过率为*。
2:将被测试物(太阳膜,贴膜的玻璃等)放入测试槽内。三个数码管分别显示被测物对紫外线阻隔率,红外线阻隔率和可见光的透过率

NS101便携式防爆膜测试仪特点:
1.适用于汽车膜,防爆膜,建筑膜,隔热膜,贴膜玻璃等的透过率(阻隔率)测试。
2.紫外线阻隔率,红外线阻隔率,可见光透过率仪(透光率计)三合一。
3.仪器具有实时动态自校准功能,开机后自动校准。
4.操作简单,测量快速,只需将被测物放入测试槽,立即同时显示三项测试结果。
5.平行光路设计,测试大厚度的贴膜玻璃,数据同样精准。
6.内置超大容量锂电池供电,并有USB充电接口,充满电可以连续工作48小时。
7.适用于太阳膜性能展示展览,生产,质检,验货等多种场合。

注意事项:
1.仪器接上电源,保持测试槽内为空,打开仪器开关
2.将被测物放入测试槽中,被测物尽量贴近测试槽的左边
3.仪器不使用时,请关闭电源
4.开机时仪器自测试和自校准,测试槽内一定要为空,否则不能完成自校准
5.避免与腐蚀性物品接触、远离高温高湿的环境
6.长时间连续使用时,由于LED光源的发光效率(LED光源温度升高,效率下降)的原因,可能导致三个窗口数据在无测试物时不能显示为“0.0,0.0,100”,此时请关闭仪器的电源,重新开机自检和自校准,不影响测量精度和正常使用;

关键词:电源开关
同类产品推荐
在找 便携式防爆膜测试仪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