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自动压力跟踪绝热量热仪 APTAC 264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西安凯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
  • 所  在  地
  • 厂商性质其他
  • 更新时间2022/11/9 11:58:21
  • 访问次数302
产品标签: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点击查看电话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西安凯跃电子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分析、检测、监测仪器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公司,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主要从事设备检测、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生产和*进口仪器仪表的代理销售工作。用户涉及石油、化工、冶金、锅炉、空调系统、煤矿、食品、环保等行业。在国内建立了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我们在“诚信、服务、开拓、发展”的企业精神的引导下,从而铸就了一支团结、优秀、强硬的专业队伍。  我公司专业从事辐射监测,大气监测,空气净化(METONE空气颗粒计数器),水质检测、安全测量分析噪声监测。拥有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行业的专业服务人员,可满足各种分析仪器的安装调试维修工作。我们真诚希望通过宣传国内的优质仪器和引进国外的*测量检测仪器给国内所需的行业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并完善国内的专业水准。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 “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客户至上”的理念,以“人才、品质、创新”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销售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以服务为后盾,超前创新,铸就公司品牌。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自身过硬的产品质量、新老客户的大力支持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为此,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给您提供质的服务。 我们将“客户+企业+员工=共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力争成为具影响力的原装现货供应商,希望永远与您携手共进、共同成长,为行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生灯
自动压力跟踪绝热量热仪 APTAC 264
自动压力跟踪绝热量热仪 APTAC 264 产品信息

自动压力跟踪绝热量热仪 APTAC 264
仪器简介:

APTAC 264,可以实现对放热反应进行研究,温度范围室温~500℃、压力范围从真空至136bar(2000 psia)。作为一台量热仪,APTAC 264 能够检测与跟踪放热速率从 0.04℃/min 至 400℃/min的放热反应。适用于各种固体、液体、气/液,液/液,气/固,与液/固混合物的热学分析。它也能被用于对间歇或半间歇反应、火焰爆炸与紧急卸压的过程模拟,以及一些物理属性的测量。

对于化学制造工业,包括有机化学、石油化工、药物、农业化肥、精细化工、聚合物与塑料、含能材料等领域,APTAC 264 建立了反应性数据测量的精确度的新标准。


技术参数:

136bar(2000 psia) 下的单头容器
标准测试单元:130ml 容积,2.5" 内径,0.5" stem
样品尺寸:5 - 75 ml
热惯性(F)参数:可调,典型值约 1.10
操作温度范围:-80 ... 500℃
温度测量:N 型热电偶,16-bit 采样精度,温度解析度达0.025℃
放热检测灵敏度:0.04℃/min;RTD模式下为 0.01℃/min
绝热操作,至:400℃/min
操作压力范围:真空...136bar(2000psia)
压力精度:全量程的 ±0.1%
压力跟踪:典型值至 680 bar/min(10000 psia/min)
压力控制:气动流量阀的 PI 控制
标配搅拌、注入与排气功能
ASTM 标准: E1981



主要特点:

APTAC 264 通过更快速地采集温度与压力升高数据,超越了传统设计,使化学反应性的测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仪器能够作为:

高性能的密闭工作腔绝热量热仪。
高温与高压反应量热仪
开放式测试腔,可以排放与分析流出物。通过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DIERS方法对紧急卸压系统进行研究。
APTAC 264 以其测试结果的高准确度,可以帮助工厂放大工艺设计至产品尺度。这是通过:

提供用于动力学建模的实际温度与压力数据。
验证预测的化学反应与场景。
对紧急卸压系统的活动预测进行验证。
直接测量复杂混合物的物性数据。
APTAC 264 可以适用于各种固体、液体、气/液,液/液,气/固,与液/固混合物的热学分析。它也能被用于对间歇或半间歇反应、火焰爆炸与紧急卸压的过程模拟,以及一些物理属性的测量。

对于化学制造工业,包括有机化学、石油化工、药物、农业化肥、精细化工、聚合物与塑料、含能材料等领域,APTAC 264 建立了反应性数据测量的精确度的新标准。

在找 自动压力跟踪绝热量热仪 APTAC 264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