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压阀 背压阀的名词来源于,Back Pressure Valve。
它代表的意思是说由于阀的功能而形成一定的压力,压力一般可以调节。
zui常用的系统有,流体计量投加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化学反应条件、物态临界状态控制等。
基本可以分为调节和过流两部分。
背压阀
一、概述
计量泵等容积泵在低系统压力下工作时,都会出现过量输送。为防止类似问题,必须在计量泵的进出口至
少0.7Bar的背压。通过在计量泵出口管道中安装背压阀就能达到目的。
二、主要功能
1. 为背压阀两端管路提供压力差
2. 在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系统中可作为安全阀使用。
3. 和脉动阻尼器配合使用减小水锤对系统的危害,减小流速波动的峰值,保护管路、弯头、接头不受压力
波动的冲击。
4. 为计量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改善泵的工作性能。
三、工作原理
背压阀是通过弹簧的弹力来工作的。当系统压力比设定压力小时,膜片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堵塞管路;当
系统压力比设定压力大时,膜片压缩弹簧,管路接通,液体通过背压阀。
四、背压阀的使用
在出口管路中,背压阀应和脉动阻尼器同时使用,用脉动阻尼器吸收泵和背压阀之间的流量峰值。没有脉
动阻尼器时,背压阀将随着每次泵冲程的进行而快速打开和关闭。有脉动阻尼器时,背压阀将在半开和半关的
位置上振荡,因而脉动阻尼器可以减少背压阀的磨损速度。
对于大流量的泵,且出口管路长而细,背压阀的安装位置应靠近加注点,以减小虹吸的趋势。
当输送含有悬浮状固体的介质,在背压阀入口端应安装带管堵的三通(或四通),使管路在不拆卸的情况
下能够进行清洗。
背压阀只是一种管路元件,只有与其它管路元件(如脉动阻尼器、安全阀、止回阀、截止阀)配合使用才
能发挥zui大效用。
五、选型指南
管路通径有DN6、8、10、15、20、25、32、40、50、65、80、100十二个型号。
入口端压力有0.3MPa与1.0MPa两个系列,进出口端压力差可以通过调节弹簧长度调节。
材质有PVC(P)、SS304/316不锈钢(S)、碳钢(A)
进出口联接方式提供内螺纹、法兰、软管接头三种方式供选择。
基于公司先前的经验,可获得的专业信息及用户提供的工艺信息,我公司将向用户*物料接触部件材质
,由用户决定材料的选用。广州拓跃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不承担由于磨损或腐蚀所造成的损失及损坏部件或产品
的保修。
六、 注意事项
1、 避免与系统发生共振。
2、 与脉动阻尼器同时使用时,脉动阻尼器应安在泵与背压阀间,以吸收泵与背压阀间的流量峰值。减缓
背压阀的磨损速度。
3、 室外使用应加防护棚或防护罩。
4、 对背压阀进行任何维护以前,应停止运转设备,释放压力,关闭背压阀与系统相联的阀门,同时确认
脉动阻尼器内没有压力。维修时注意防止被输送液体伤害人体。
5、 若背压阀进出口接反,背压将会成倍增加,给系统带来危害并可能发生危险。
6、 运转中发现背压阀发生故障应及时切断电源。
7、 若有疑问,请与我公司。
警告:对背压阀进行任何维护以前,应停止运转设备,释放压力,关闭背压阀与系统相联的阀门,同时确
认脉动阻尼器内没有压力。维修时注意防止被输送液体伤害人体。
上海工良阀门厂 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引进*的蒸汽阀门系列产品,应用于工业,电厂及暖通领域以及其他流体领域的控制产品。 我们的主力产品包括:GL机械式凝结水回收装置,GL导阀型蒸汽减压阀进口阀门、阀门 、气体阀门、衬氟阀门、闸阀、蝶阀、球阀、底阀、清管阀、截止阀、止回阀、针型阀、排污阀、排气阀、柱塞阀、仪表阀、针型阀,GL温度控制阀,GL双波纹管截止阀,GL热动力疏水阀,GL减温减压装置,GL疏水阀,GL止回阀和其他管道附件。 上海工良阀门有限公司 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师,专业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设备,管道及设备控制产品及工程技术服务。 同时,上海工良阀门有限公司 拥有一支专业从事管道阀门维修的工作团队及有一套完善的维修管理体制;采用了当今世界上*的阀门维修技术.足以以此确保阀门维修质量,阀门维修后均能达到国家正常密封检测标准,阀门维修后使用性能与新阀门*相同,也可对在管道上不能拆卸的现场进行阀门维修,免除阀门维修拆卸、安装之苦,为客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不仅是上海工良阀门有限公司 取信于客户和获得客户认同的根本,也是让上海工良阀门有限公司 跻身于同行前列的法宝,更是上海工良阀门有限公司 发展永远追求的目标。
上海工良阀门有限公司 ,工良机电,机电设备,工良机电,暖通空调和流体控制,高效节能的新一代高温凝水回收系统,减温减压系统和板式热交换系统,电子、制药、化工、建筑、医院和酒楼宾馆等各类行业,上海工良阀门有限公司 ,工良机电,机电设备,冷凝水,冷凝水回收,冷凝水回收泵,减温减压系统,板式热交换系统。
它代表的意思是说由于阀的功能而形成一定的压力,压力一般可以调节。
Z常用的系统有,流体计量投加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化学反应条件、物态临界状态控制等。
基本可以分为调节和过流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