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公司|采购|资讯

24路继电器输出板

参考价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 公司名称北京鼎升力创技术有限公司
  • 品       牌
  • 型       号DB-24R/DB-
  • 所  在  地
  • 厂商性质经销商
  • 更新时间2022/3/19 18:06:54
  • 访问次数629
产品标签:

端子板

在线询价收藏产品 点击查看电话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是 智能制造网 上看到的信息,谢谢!

成立时间:2004年8月
总部地址:北京市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业务领域:工业数据采集产品
发展历程:
     1991年王竟先生在电子六所自动化事业部引进*台研华工业计算机。
   1996年王竟先生与电子六所其它三位高级工程师创立北京集控自动化公司,主要做美国及中国台湾品   牌的工控机的经销。
   1998年北京集控自动化公司换股注资更名为北京集智达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2001年北京集智达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个引进中国台湾泓格自动化数据采集模块,并做为大陆区总   代理。
   2002年通过OEM方式与中国台湾新汉、中国台湾昭营、中国台湾威盛、中国台湾艾讯等工控厂商合作正式创立“集   智达”品牌的工业自动化产品。
   2003年北京集智达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倡导“嵌入式计算机概念”并引导产业。
   2003年10月创建工业数据采集模块研发生产中心。
   2004年北京集智达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
   2004年6月研发成功*台海军军用计算机。
   2004年8月北京集智达工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主体业务分拆成立北京鼎升力创技术有限公司。北   京鼎升力创技术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数据采集、显示及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05年北京鼎升力技术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上海分公司、成都分公司、武汉办事处、深圳办事处。

1.RemoDAQ-9000系列紧凑型嵌入式控制器2.RemoDAQ-8000系列远程数据采集控制模块3.PC/104总线I/O接口板4.ISA&PCI总线I/O接口板及信号调理端子板5.STX/ETX SOM模块和基于STX/ETX SOM的底板设计6.基于X86的嵌入式CPU板7.IWS系列一体化工作站和PPC平板电脑
24路继电器输出板
24路继电器输出板 产品信息
功能描述
  DB-24RD有24个C型继电器,通过可编程控制使得机械式继电器可直接通断负载。每路继电器可控制一个0.5A/110V或1A/ 24VDC的负载。通过50针与OPTO-22兼容的连接器或20针扁平电缆线连接器,给对应通道的功率继电器加上5V电压信号来激活其工作。每个通道一个LED,共有24个高亮度LED,当与之关联的继电器接通时发亮。为避免你的PC过载,本板卡需要一个+12VDC或+24VDC的外接电源供电。

特点
■ 24路C型继电器,单刀双掷(SPDT)
■ 与OPTO-22兼容的连接器
■ 直接连接ISA-DIO24,ISA-DIO48,
  ISA-DIO144 等与OPTO-22兼容的板卡或
  PCL-722,724开关量输出板
■ 通断能力:0.5A/120VAC,1A/24VDC
■ 板上继电器驱动电路
■ LED指示继电器状态
■ 使用螺钉端子方便现场安装
■ 开关控制,能源管理,自动测试,过程控制

规格
■ 类型: C型
■ 额定负载: 0.5 A/120VAC,1A/24VDC
■ zui大通断能力: 60VA,24W
■ zui大通断电压: 120VAC,60VDC
■ zui大通断电流: 1A
■ 平均寿命:机械(2×107),电气(2×105)
■ 动作时间: 操作(10ms)
■ 控制逻辑: 输入TTL高(+5V), 继电器接通
■ 功耗: zui大+12V@0.3A,zui大+5V@0.18A
■ 尺寸: 225mm×132mm
■ 工作温度: 0~60℃
■ 储存温度: -20~70℃
■ 湿度: 5%~90%无凝露

订货信息    
DB-24R/12: 24通道OPTO-22兼容功率继电器板,
      带1米50针扁平电缆(12V)
DB-24R/24: 24通道OPTO-22兼容功率继电器板,
      带1米50针扁平电缆(24V)
DB-24RD/12: 24通道功率继电器板,
      带1米D型37针电缆(12V)
DB-24RD/24: 24通道功率继电器板,
      带1米D型37针电缆(24V)
同类产品推荐
在找 24路继电器输出板 产品的人还在看
返回首页 产品对比

提示

×

*您想获取产品的资料:

以上可多选,勾选其他,可自行输入要求

个人信息:

Copyright gkzha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智能制造网-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比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