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谭建荣: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谭建荣: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2017-05-17 10:23:33来源:雷锋网 编辑:沐子飞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阅读量:34931

导读:5月16日,以“智能 时代,智胜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宁波余姚举行,此次峰会主题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前沿技术、创新创业等多个当前被热议的话题。
  【中国智能制造网 名家论谈】5月16日,以“智能+时代,智胜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宁波余姚举行,此次峰会主题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前沿技术、创新创业等多个当前被热议的话题。
 
  在上午的论坛中,中国大数据与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谭建荣进行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阐述了未来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数字车间构造中的机器人等技术应用及趋势。
 
  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
 
  谭建荣认为,机器人发展数十年至今,在未来会有三个大的趋势:
 
  一、软硬融合。
 
  一直以来,在智能制造的数字车间机器人应用中,机器人硬件都被业界重视,但是软件也至关重要,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就体现在软件里面,包括轨迹规划、车间布局、自动化上料等等都是需要软硬件结合的,光有开发硬件还不够,还要大量的可能还是软件开发人员。所以未来工业机器人想要更好的发展,既要研发人员懂机械,又要懂信息技术,尤其是机器人相关的控制技术。
 
  二、虚实融合。
 
  在数字车间机器人应用中,机器人不能是孤立的,要通过大量仿真、虚拟现实等方式把车间实际加工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人机融合。
 
  人、机器以及机器人这三者需要有效互动,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的协作,如何把这三者有机融合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机器人的发展7大路径
 
  有了三大趋势之后,机器人会如何发展?谭建荣认为,基于三大趋势的机器人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7种。
 
  1、从串联机器人到串并混联机器人
 
  目前工业机器人大多是你人手臂的串联机构,需在各关节上设置驱动装置,各臂的运动惯量较大,难以实现高速或者超高速操作。
 
  串并混联机构兼有并联机构刚度大喝串联机构工作空间大的有点,是今后机器人机构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从刚体机器人到刚柔体机器人
 
  对于结构复杂不与紧凑的产品,其中配检测以及清理的工作空间往往具有狭小紧凑的特点,刚体机器人由于关节吃寸太大,往往难以在狭小空间完成作业。
 
  仿象鼻、章鱼须或蛇等柔性多节结构的灵巧关节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通过楼梯提高机器人末端或本体的可达性与灵活性。
 
  3、从单机器人作业到多机器人协同
 
  当机器人在制造空间分布性、功能分布性、任务并行性以及作业容错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大尺寸部件焊接与装配中,其灵活性、可靠性、抗震性和负载能力等方面局限尤为突出。
 
  通过多机器人信号传递、公共工作空间互锁、作业任务,协同实现多机器人协同,正逐渐引起工业界和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
 
  4、机器人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与物联网的结合,催生了智能柔性自动化装配焊接应用。
 
  通过物联网的感知功能,赋予工业机器人“五官”,使工业机器人具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能够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通过物联网的网络化信息传递智能分析决策功能,赋予工业机器人“智力”,通过将生产过程中的人、物、数据流集成整合,能够完成大部分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
 
  5、机器人技术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实现了虚拟融合的机器人是示教应用。
 
  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来完成机器人虚拟示教编程,不仅直观简便,而且可以摆脱对真实机器人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
 
  基于多传感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以及临场感技术,实现机器人的虚拟遥操作和人机交互式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6、机器人技术与模式识别技术的结合
 
  模式识别用于机器人的检测非常有效,能够检查机器人加工的零件有没有质量的瑕疵,有没有不符合技术条件,这也是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需要重视的。
 
  7、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应用
 
  现有工业机器人往往被固定在安全的工作地点,在操作人员对其工作任务进行示教后,一旦进入自动运行状态下,机器人与人便完全隔离。
 
  通过传感器检测、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使机器人能够直接与人并肩工作,消除人机之间的防护隔离,将人从简单枯燥的施教工作中解放出来。
 
  工业机器人应用的4大障碍
 
  虽然说了以上趋势,但是对于企业在做数字化车间、推广智能制造、推广机器人等方面,还有四个主要障碍。
 
  谭建荣: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阻碍 | 中国机器人峰会
 
  1、三个密集的制造模式
 
  这里所说的三个密集的制造模式是指过去的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和污染密集,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制造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但是,这三个密集型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是企业大部分的产品都是仿制为主,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带动,(区域经济好比一家做领带,然后家家户都做领带),在短缺经济的时候,块状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解决东西短缺的问题,但是现在市场经济成熟了,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出现了产能过剩,所以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成了很大的问题。
 
  3、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
 
  现在很多企业把新的价格作为大优点,一个产品由于跟随了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一家产品生产出来,可以卖100块,但是再过半年,旁边一个厂生产出来就卖80块,再过半年旁边一个厂生产出来卖60块,等到卖60块的时候谁都没有钱赚,所以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是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造成的。
 
  4、粗放生产的车间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还是粗放型的,用机器人根本解决不了什么,这不是机器人的问题,而是精益生产的问题。
 
  工业机器人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除了以上演讲内容之外,谭建荣在后还简略的发表了一下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比如谭建荣提到,工业机器人应用要创新设计先行,想推广工业机器人,首先要创新设计先行。做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效率固然能够大大提升,但是,这只解决了产品怎么做的问题,至于做什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创新与设计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要素之一。
 
  另外还有上文说过的问题,谭建荣也相应提出了意见,比如工业机器人要与大数据结合、与模式识别结合、与虚拟现实结合、与精益生产结合等等。为业界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
 
  原标题:谭建荣: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阻碍
我要评论
  •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我国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持续投资布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基础层、模型层及应用层不断升级优化,实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据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广泛融合。
    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2025-05-04 09:58:02
  • 宇树机器人五一兼职靶场累瘫 蹲下休息跷二郎腿充电走红

    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机器人连续工作一小时左右就会出现电量不足、过热等状况,甚至在表演时直接“瘫倒”在地,不得不紧急暂停活动进行抢修和更换电池。
    机器人宇树H1机器人
    2025-05-06 09:49:54
  • 机器人交警“夸父”上岗:说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夸父” 机器人作为全尺寸高动态双足仿人形机器人,基本实现国产化,支持360度全向移动,最高时速可达5公里,还能轻松完成20厘米高度的跳跃。
    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夸父
    2025-05-06 09:53:20
  • 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出席,来自各央国企、研究机构,及京内外近500家人工智能上下游生态企业与会。
    人工智能中国智造
    2025-04-30 09:49:19
  • 传统制鞋业的AI突围!鞋企借智能制造重构行业创新范式

    2025年将投入1.2亿元建设“AI智造基地“,计划实现从智能设计到个性定制生产的全链路数字化,目标将定制鞋履的交付周期压缩至72小时以内。
    传统制鞋智能制造AI大模型
    2025-04-29 17:41:52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的通知

    《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基于制造企业探索实践,结合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发展趋势,从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生产作业等8个重点环节,凝练出40个典型场景,并围绕场景业务活动、核心问题、实施路径与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典型场景
    2025-04-29 13:10:52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