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制造与机器人相融合或许还需10年

制造与机器人相融合或许还需10年

2017-06-09 08:51:29来源:科技新发现 编辑:一不做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阅读量:26832

导读:机器换人实在是一个太宏大的话题,我们需要更聪明能干的机器人,但机器人变得聪明需要时间,中国制造工人的成长更需要时间,或许是五年,又或许是十年。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开始感叹:忙活了一年,都是在给工人们打工,更严峻的事实是,年轻人越来越讨厌做工人,曾经的“领导阶级”头衔,并没有带给这个群体实质性的改变,于是如你所见,“儿子当老板,父亲做工人”的奇葩现象在中小型制造业普遍长期存在。
 
  工业4.0风靡之后,中国人开始知道智能制造的概念:原来除了自己的双手,还能依靠机器人完成制造任务。借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春风,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地冒出来,涌现出大量精美的PPT报告以及小量的实用型机器人,之所以说得这么不理直气壮,只是因为机器人依旧没有真正地渗透到中国制造实际生产中去。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3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0163套,同比增长78.3%,但这个美好的增长率并没有显示到实际生产之中,况且,产量几乎翻倍的增长平摊到巨大的中国制造体量中,简直就好像一瓶RIO酒撒到了臭水沟中,它是没有办法让臭水沟变成美酒的。
 
  现在,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仅有49,这个数字的意义是每10000名工人使用机器人的数量为49台,而近邻韩国的这个数字为235,差距岂止天壤,更糟糕的是,中国制造的用工成本从未停止上涨,十年前,年底给工人们发18200元,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现在怎么也要发到56399元,工人们才敢回家过年。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开始感叹:忙活了一年,都是在给工人们打工,更严峻的事实是,年轻人越来越讨厌做工人,曾经的“领导阶级”头衔,并没有带给这个群体实质性的改变,于是如你所见,“儿子当老板,父亲做工人”的奇葩现象在中小型制造业普遍长期存在。
 
  前面是没有成熟的机器人,后面是嗷嗷待哺的新一代工人,要解决这些矛盾,正考验着中国制造的智慧,除了政策支持外,更需要逐步渗透以及对中国社会本质的理解。
 
  望而却步,机器人吓走了民营企业家
 
  面对高额的用工成本,以及日渐加重的员工管理难度,民营企业家们早就意识到“机器人是中国制造的必经之路”,只是被冰冷的现实狠狠地掐住了脖子,他们真实的体会是:不换机器人,迟早要倒闭;换机器人,现在就倒闭!
 
  懂行中国制造的人都知道,一些宣传片中的机器人仅仅是装点门面的花瓶而已,它们只有在领导参观的时候才会表现地像个工人,更多的时候表现得像个公子。一般来讲,企业向外界展示的仅仅是一部分机器人本体而已,要想真正上岗,依旧需要配合躯干、手指以及大脑软体,而且制造业向来追求效率,一个合格的机器人不止于“能做事”,更重要的则是“率地做事”以及“便宜地做事”,显然,中国机器人的水平尚没有达到“能做事”的水平。一个合格的机器人,要配合自家的产品制程,定制出底座、精细的手指等硬件以及合适的大脑软体,这些都是精细化项目,科技含量较高,意味着价格不菲,且属于首期投入,一旦产品更新换代,就需要更换躯干外的全部配套设施,这就是为什么机器人公司常常能免费赠送机器人躯干,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后期服务慢慢熬干企业的利润,满满的套路。
 
  机器人之于制造业来说,的确是个酷炫的物件,但无奈回收期太长,有时候比企业的寿命还要长,也就是说,许多民营企业家实在没有信心能在有生之年收回机器人的投资成本,于是,中小企业敬而远之,大企业咬牙导入,也是麻烦不断。
 
  相比之下,大型的制造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也更容易获得政府津贴以及银行贷款,投资成本和回收期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但大企业依旧要面对机器人生产效率的问题。现在的机器人,需要配备执行器、工具变化器、力觉感应配件、精密感应器、视觉系统等等,融合了大量的技术,如此才能达到精密生产,同时,也意味着“故障率”更高,任何一项技术不成熟或者出问题都会给生产效率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在流水线模式下的生产,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整个车间停产,这也是为什么大型的制造业都会专门成立“机器人”维护部门,甚至派自然人执勤,日夜守在机器人附近,这种做法会持续加大企业的投入,同时,充满了讽刺:导入机器人是为了减少人工,而机器人的到来又出现了新的用工要求…长此以往,即便是大企业开始对机器人感到失望,直至敬而远之!
 
  艰难渗透,制造和机器人仍需十年磨合
 
  机器人是未来制造业的大趋势,这几乎是业界都认同的事儿,而且谁能优先掌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谁就有可能称霸制造业,甚至成为首富,毕竟,这些“机器工人”带给世界的改变要远胜于一两部漂亮的手机,或者一款假装免费的系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前端企业不惜话费高额的代价,去生产,去尝试,失败之后再度投入,颇有点百折不挠的意味,他们自然不是不心疼钱,只是在搏一个未来的制高点。
 
  中国机器人的进程更加特殊,要受国情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往往关系到民生,毕竟,它除了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工业用品之外,还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地球人都知道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率低,赚得是辛苦钱,但似乎很多省份都离不开这种企业,甚至省长都会巴望着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在自己地盘扎根落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供就业,拉动内需,坦白讲,这种模式之于中国工人有着长期的不良影响,当一代又一代的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持续地消耗青春时,他们是很难找到向上流通之路径的。与此同时,他们的眼界又会影响到新一代工人,更糟糕的是,孩子们只学会了“讨厌工厂”,却没有修炼其他谋生之道,这正是中国工人阶级不可回避的尴尬,但中国社会向来讲求平衡、维持稳定,制造企业的不良影响虽然是经年来月的,但好歹不会在短期之内出现太过残暴的事件,而中国制造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实现“机器换人”,我们必须要等到现在的流水线女工渐渐老去,等待新一代工人能够纯熟地驾驭机器人,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社会制度和基本人性。
 
  机器换人实在是一个太宏大的话题,我们需要更聪明能干的机器人,也希望我们的工人能够增长相关技能,纯熟地驾驭机器人,但显然,机器人变得聪明需要时间,中国制造工人的成长更需要时间,或许是五年,又或许是十年!
 
  (原标题:机器人为啥没能渗透中国制造?)
我要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