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超强核辐射环境是人类的禁区,对普通的工程机器人同样如此。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此后,不只是日本,多个国家便开始了研究抵御高辐照这一“拦路虎”的核电机器人。
2011年“3·11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后,福岛核电站1至3号机组发生堆芯熔化,即反应堆内压力容器中的核燃料棒失去冷却后迅速升高温度而熔毁,并从压力容器底部泄漏到外面一层安全壳的底部。于是,批“机器人敢死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初期进入泄漏现场的机器人几乎没考虑过耐辐射,瞬间就被“”。让人们意识到一切都应未雨绸缪。
日本在福岛事故后,开始重新重视核电机器人的研究。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开始与包括千叶工业大学在内的各高校加紧与三菱重工等公司合作研发各种类型的新机器人。与此同时,也曾就技术问题试着寻找外援,例如,在2015年10月与法国原子能与可替代能源委员会签署相关协议,以收购能够承受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安全壳内高辐射的机器人。
尽管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后续处置一直都在进行中,但是效果不甚乐观,此前派出多批次机器人进入探查都宣告失败。近日,据日媒报道,6月15日,日本东芝和反应堆报废研究开发机构(IRID)发布了用于调查东京电力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部情况的水下机器人。
据悉,机器人将从安全壳的侧面投入,利用前后方配备的摄像头拍摄内部情况。疑似大量燃料熔落的3号机组的内部状况尚未被掌握,根据拍摄的影像,有助于制定熔融燃料的回收计划。预计今年7月中旬会投入使用。
反观国内的核电应急机器人,起步虽晚,但已有所成果。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近日透露,由陆地、水下等4台应急机器人为一组的国内首套核电应急机器人已在该所研制成功,并于去年11月底交付大亚湾核电站。
据了解,该组机器人中重的仅100公斤,一旦发生核电应急事故,可装在一个集装箱内迅速奔赴现场。除了处理应急事故,在核电站日常维护、维修、数据收集、数据勘测领域,未来这套机器人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超强核辐射环境是人类的禁区,对普通的工程机器人同样如此。“在强辐射环境下,普通机器人的金属材料外壳会被活化,橡胶等普通材料会加速老化;控制传输的电子设备会失效,甚至摄像镜头的玻璃都会变成‘墨镜’。”中科院特种光电智能化装备研发团队负责人冯常说。
随着我国核电机组的持续增加,核电机器人的应用市场也逐步打开。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总的来说,核电机器人的实质是代替人的机械设备,一方面代替人承受一些高辐射剂量、危险的、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核电机器人的研发将会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加方便、智能的核电机器人投入到危险的工作中,代替人类 服务更多的现代化事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