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水下机器人会否成为水下工作利器?

水下机器人会否成为水下工作利器?

2017-09-26 11:50:34来源:OFweek 机器人网 编辑:未闻花名 关键词: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阅读量:35920

导读:当人们面对水底这一类复杂且存在未知因素的工作环境时,是否应该使用水下机器人,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当人们面对水底这一类复杂且存在未知因素的工作环境时,是否应该使用水下机器人,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9月6日,两名潜水员结伴在河北唐山潘家口水库下潜探索水下长城时失踪,直到本月17、18日,两名潜水员的遗体才被水下机器人寻得。两名潜水员的离去,不禁让我们深感痛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是否应该使用水下机器人,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潜水,是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探寻神奇的水下世界的运动。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参与其中。
 
  但是在本月9月6日,两名潜水员结伴在河北唐山潘家口水库下潜探索水下长城时失踪,直到本月17、18日,两名潜水员的遗体才被水下机器人寻得。
 
  据了解,两名潜水员是GUE(环球水下探索组织)成员,目前在中国只有7个人通过了“GUE”考核,可以说两名潜水员皆是属于潜水人士中的存在。为何两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仍遭不幸呢?关于两人的死因,早已被讨论得沸沸扬扬,到底是潜水员自身的原因?还是电箱电击导致?我们不好妄加猜测,只能等待部门终的调查结果。
 
  两名潜水员的离去,不禁让我们深感痛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当人们面对水底这一类复杂且存在未知因素的工作环境时,是否应该使用水下机器人,避免此类悲剧重演。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及应用
 
  水下机器人,也被称为无人遥控潜水器,它是一种用于水下极限作业的机器人。因为水下环境复杂,存在各种未知因素,而且人类的下潜能力始终有限,因此水下机器人的出现为人类探寻水下世界提供了巨大帮助。
 
  早期水下机器人的原型是潜水器。早在1953年,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伴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无人遥控潜水器逐渐被重视。
 
  1975至1985年是遥控潜水器大发展时期。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推动了潜水器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潜水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显着地增长。
 
  近年来,各个国家对海洋资源越来越看重,纷纷加大了水下机器人的研发投入。美国、日本、法国作为早一批研制水下机器人的国家,如今早已掌握了先进的水下机器人技术。在这方面,中国同样不甘落后,80年代开始,中国也开展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今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45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诞生,更是将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推上新高度。
 
  从结构上看,水下机器人也实现了从有线遥控到无线监控的进化。传统的有线遥控机器人分为水面设备与水下设备两部分,水面设备包括操纵控制台、电缆绞车、吊放设备、供电系统等;水下设备包括中继器和机器人本体等。机器人本体依靠推进器在水下运动,配备有摄像机、照明灯等观测设备以及机械手等作业设备。有线遥控机器人的操控方式,是由操作员在水面母舰上控制和监视潜水器作业,靠电缆向本体提供动力和信息交换。由于电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潜水器的水下作业。
 
  因此新型水下机器人从遥控式向监控式发展。一方面,脱离了有线遥控的束缚,机器人可以更深入更灵活的进行水下作业;另一方面,由主控计算机和潜水器本体计算机实行递阶控制,它能对检测信息进行加工,建立环境和内部状态模型。操作人员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向其下达命令,对机器人的动作过程进行监视。
 
  现今人们已经开始研制智能水下机器人系统。操作人员只需要下达总任务,机器人就可以自主识别和分析环境,并自动规划行动、回避障碍、自主地完成指定任务。
 
  发展至今,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已不再是为了助力海洋油气业,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水下环境时,使用机器人可以极大的保障人类人身安全。因此人们已经将其应用在各个方面:
 
  1、搜救事业
 
  与人类相比,水下机器人拥有更加可靠的续航能力,因此海上救助打捞、近海搜索、水下目标观察、水下洞穴搜救等都是水下机器人在搜救上的主要作用。例如本次潜水员遇难事件中,就采用了水下机器人ROV协助搜救。
 
  2、安全检测
 
  水中建筑例如大坝或桥墩的结构检测,或者是公安海关使用其进行船侧、船底走私物品检测、危险品靠近检查等,可以有效避免人身损伤。此外,核电站反应器检查、水电站检修等也多采用机器人来进行。
 
  3、科研事业
 
  科学界一直热衷于水下环境的探索。无数未知的事物等待人们去发掘,因此海洋考察、水下生物观测、水环境监测以及水下考古、水下沉船考察等,都是水下机器人在科研事业上的应用。
 
  此外,还有诸如潜水拍摄、渔业养殖等应用。其涉及层面之广,为人类从事各种海洋产业活动提供了巨大帮助。
 
  水下机器人优缺点并存
 
  水下机器人的出现开始大量取代过去由载人潜水器或潜水员所承担的工作,优点显着。,安全性方面,无论是高危险度环境、水污染严重环境还是零可见度的水域,水下机器人都比人类更加有利。通过自身配备的传感器、摄像头、探照灯等仪器,采集所需数据传输给人类或者自主分析处理,能够有效的保障人身安全;第二,由于机器人的机械构造,相比人体,能够提供数倍的力量支持,机器人配备的机械臂机械爪等工具,在沉船打捞、重物搬运方面,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续航能力,数据表明,潜水员身穿自携式潜水装,水深10米左右时,可以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另外水温、水深、水流、波浪、水下能见度以及潜水员体力消耗,都是影响潜水员水下工作时长的重要因素。而水下机器人则可以长时间在水下工作,续航能力更深一筹。近日由麻省理工学院注资的创业公司OpenWaterPower研发了一种电池,甚至可以通过海水转换电能,让水下机器人的工作时间延长至原来的十倍之多。
 
  尽管水下机器人优点颇多,但是仍有不少方面需要改善。,由于水下环境复杂,水声信号的噪声影响较大,机器人身上的传感器精度易受影响,因此水下机器人的目标探测和识别技术有待加强;第二,水流、水纹等因素都会影响机器人在水下的导航定位,目前常用的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导航系统、海底地形导航系统、地磁场引力导航系统等,基本能满足水下机器人的需求,但是成本非常高,这也是国内外目前重视的问题;第三,实时通讯问题,光纤通信不仅传输速率快,而且抗干扰能力强,但是限制了水下机器人的工作距离和可操作性。水声通信是水下机器人实现中远距离通信的、也是比较理想的通信方式,但是主要障碍是随机多途干扰,多项技术难题有待解决;第四,智能化不足,增加水下机器人行为的智能水平一直是各国努力的目标,但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水下机器人的需求。
 
  小结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式各样的水下机器人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未来的水下机器人应该具有象鱼一样的推进效率、高的游动速度以及极好的运动灵活性能,同时,提高它的通用性,并且希望其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内部信息和环境信息稳定可靠地自主作业,能够代替人在需要的深水环境中担负起自动或半自动的决策任务,以适应未来开发和探测海洋的需要。此外,还希望能降低水下机器人本体和控制装置的成本,提高其使用寿命等。
 
  总的来说,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在处在初步阶段,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国家海洋开发的力度和深度,水下机器人的用途会越来越多,必将成为科技界发展的一大趋势。
 
  (原标题:潜水员遇难 水下机器人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机器人交警“夸父”上岗:说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夸父” 机器人作为全尺寸高动态双足仿人形机器人,基本实现国产化,支持360度全向移动,最高时速可达5公里,还能轻松完成20厘米高度的跳跃。
    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夸父
    2025-05-06 09:53:20
  • 宇树机器人五一兼职靶场累瘫 蹲下休息跷二郎腿充电走红

    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机器人连续工作一小时左右就会出现电量不足、过热等状况,甚至在表演时直接“瘫倒”在地,不得不紧急暂停活动进行抢修和更换电池。
    机器人宇树H1机器人
    2025-05-06 09:49:54
  • 拓斯达2025年一季度注塑机、工业机器人等业务收入增长

    拓斯达日前发布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3.62亿元,同比下降63.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5.48万元,同比下降87.14%。毛利率32,11%,同比增长15.78pct。
    注塑机工业机器人
    2025-04-27 09:59:15
  • 中国海油自研4000米工作级水下机器人首秀亮绝活

    在实验室验证阶段,基于硬件系统全面升级,“FCV4000”作业参数迎来巨大提升,系柱推力在纵向、横向、垂向三向推力均突破800公斤力。
    中国海油水下机器人
    2025-04-23 15:43:46
  • 禾赛科技与三家科技企业达成合作

    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与群核科技的空间理解模型 SpatialLM、空间智能解决方案 SpatialVerse 融合,可实现毫米级 3D 空间建模与物理属性智能标注。
    激光雷达机器人仿真训练
    2025-04-22 14:40:39
  • 早报|OpenAI发布GPT-4.1;Hugging Face进军机器人领域

    OpenAI推出了三款GPT-4.1系列模型GPT-4.1、GPT-4.1 mini和GPT-4.1 nano,该系列模型需要通过API使用;人工智能开发平台Hugging Face近日宣布收购法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Pollen Robotics,进一步拓展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GPT-4.1机器人
    2025-04-15 10:49:5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