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在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今天,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必然选择。谈到智能制造,企业家们几乎无一不提及人工智能。
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业 铸就新常态下智能制造之路
2017年提到人工智能,再也不是电影里冰冷的机器人,不再是离我们生活千里之外的未来,Alphago战胜了围棋领域后的“柯洁”,Al-Maths完成了人类的考试……2017年已然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
2017年,国务院也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水平。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同使能技术。智能制造对应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其9大技术支柱中,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和工业大数据是基于分布式和连接的三大基础,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是两大硬件工具,知识工作自动化和工业网络安全是两大软件支持,而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两大牵引技术。
人工智能是一种机器智能,是由机器来仿真或者来模拟人智能的系统或者学科。随着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通过“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研究得到极大发展。深度神经网络应用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这些领域后,取得的突破尤其明显。在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需予以警惕。
首先,智能制造思维有待提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顾问宁振波认为,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门技术,对于不同的企业要分门别类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企制宜,推进产业升级。
其次,企业数字化程度太低。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是研发能力不强。当前,中国90%的企业还没有跨入数字化的大门。
第三,智能产业过剩已经显现。以机器人产业为例,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产业,在尚未完成智能化的同时,低端化和产能过剩已经显现。人类所有的工作里面,机器人能够取代的其实很少,不能对机器人太迷信,否则就会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陷阱。
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表示,中德两国早在2014年11月便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建议今后继续加强中德之间的合作,围绕智能制造、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机器人、工业软件等领域,在技术、标准、人才、园区等多层次展开合作,在新一轮制造业发展浪潮中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起两落,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蓬勃兴起的大好时期。我们现在要实现的智能制造,是基于人造智能而非仅仅是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以这两种智能技术为主体,兼顾其他智能技术,是今后智能制造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起步于工业智能,逐渐融入人工智能,应该是适于中国企业的智能制造之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