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工业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智能装备,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为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中国非常重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换工”已经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包括工商业、医疗、教育、金融等各个方面。
AI时代到来 本土企业掘金工业机器人蓝海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近日发布报告,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持续增加,已服务于国民经济37个行业大类、102个行业中类。这表明机器人正深度融入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持续推进,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新数据,今年1月~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0.48万台,同比增长68.9%,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头号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也是工业机器人增长为迅速的市场之一。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将突破12万台,规模约占产量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内已形成以沈阳新松为代表的环渤海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以上海各外资品牌为代表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以芜湖埃夫特为代表的芜湖合肥马鞍山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以广州数控、东莞启帆为代表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代表的西部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以及正在形成的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代表的中部城市群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据了解,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在助力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已经出台了扶持政策。福建省2015年底就出台了相关计划,着力围绕促进先进产能扩产增效、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突破提升工业强基水平等七个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措施,每年安排省级财政资金9亿元,甚至设立了“机器换工”等技改专项补助资金。
而对于机器人产业,当前,上海、安徽、广州、沈阳等 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推进发展,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企业数量超过800个。机器人无疑成为时下热门的产业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提升的同时,引导市场的拉动也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本土机器人产能提升的同时,机器人品牌也纷纷在中国新增产能,市场若不能及时消耗多余产能,过多的产能剩余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一场灾难。产能提升的本质是降低企业采购机器人零部件的成本及拉动本土机器人、机器人零部件的发展,而不是想看到产能过剩把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扼杀在萌芽阶段。
总而言之,我国本土企业如果想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所斩获,首先要降低采购成本,其次要逐渐褪去“加工”角色,向核心技术领域深耕,从而培育起有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也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机器人制造领域,完善标准体系,健全检测认证,加强社会共制,规范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已成为当务之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