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生物3D打印新品问世 产业发展需三管齐下

生物3D打印新品问世 产业发展需三管齐下

2018-06-05 15:46:24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月初 关键词:3D打印眼角膜生物3D打印阅读量:63981

导读:日前,英国科学家通过干细胞中提取研发的“生物墨水”,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人工角膜。这不仅意味着上千万眼角膜疾病患者迎来福音,同时也宣示着生物3D打印产业的快速崛起。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日前,英国科学家通过干细胞中提取研发的“生物墨水”,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人工角膜。这不仅意味着上千万眼角膜疾病患者迎来福音,同时也宣示着生物3D打印产业的快速崛起。

生物3D打印新品问世 产业发展需三管齐下
 
  眼角膜作为人眼的主要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范围内,许多人都因眼角膜病变而饱受视力衰弱,甚至失明之痛。目前,角膜移植是治疗这一病症为有效的办法,但是角膜匮乏的局面让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
 
  日前,据英国媒体爆发,该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干细胞中提取研发的“生物墨水”,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人工角膜。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这种3D打印角膜尚无法用于移植,但未来有望解决全世界角膜捐赠短缺的难题。
 
  眼角膜严重短缺 市场空间巨大
 
  由于眼角膜十分敏感,含有大量神经末梢,因而极易受到炎症、感染或其他眼疾的影响,产生一些相关病症。除此之外,意外的烧伤、擦伤或者划伤也是造成眼角膜损伤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当前眼角膜病例正呈现上升趋势,有接近1500万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来预防失明。
 
  虽然对于眼角膜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实际上眼角膜的供给却十分有限。就国内而言,需要进行眼角膜手术移植的患者超过400万人,但是每年的角膜捐献只有约5000例,根本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缺口还在不断扩大当中。
 
  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表示,这种3D打印眼角膜可能还需要经过数年的测试以及临床试验才能用于移植,但是毫无疑问,3D打印技术将为解决眼角膜紧缺这一难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方案。
 
  的确,一旦3D打印眼角膜在未来数年内投入商用,那么将不仅为1500万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机会,同时也将带动角膜修复材料、3D打印设备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发展,释放出一个超过百亿元的巨大市场。
 
  生物3D打印升温 或成重要突破口
 
  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一样,3D打印近些年来发展势头积极,行业热度不断提升,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但是直到现在,3D打印在产业化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行业发展也趋于平淡。
 
  不过,随着3D打印技术与生物医疗领域的深入融合,或将推动3D打印产业突破应用场景困局,迎来新一轮升温。目前,生物3D打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齿科等方面,未来有望向体内植入物、生物器官等方面延伸发展。此次3D打印眼角膜的面世,正是在3D打印生物器官领域的一大进展。
 
  生物3D打印行业站上风口,各国纷纷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整体布局。我国对于生物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视,在“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生物3D打印被列入了其中3个专项;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动计划(2015-2016年)》、《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推动专用材料、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快速发展。
 
  发展瓶颈犹存 未来还需这么做
 
  虽然生物3D打印行业已成为3D打印产业细分领域中的“领头羊”,但是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标准体系不健全、医疗准入制度门槛过高、政策支撑力度不够、核心技术缺乏、商用模式不成熟等一系列瓶颈。因而,要想推动我国生物3D打印行业可持续发展,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步发力:
 
  一是加强研发创新,攻关核心技术。我国亟需建立以3D打印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围绕基础研究、高性能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制造工艺等环节,不断强化技术攻关,特别是在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同时,也需要着眼行业发展新趋势,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研究。
 
  二是推进协同发展,培育。我国生物3D打印产业链还不完善,需要引导相关企业向“差异化、品质化”道路转型,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于、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国内品牌的成长,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是落实产学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人才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推进产学合作,可以激发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潜力,推动各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另外,进一步落实科研成果转化与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有利于相关人才价值的发挥与成长,并加快推动生物3D打印产业的发展。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