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随着《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进入实施阶段,我国植保无人机市场迎来了走向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利时机,未来或将实现新一轮快速增长。
告别无标准时代 植保无人机市场将迎重大利好
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进步显著,无人机产品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同时,民用无人机在影视拍摄、灾害救援、农林植保、娱乐表演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更是推动了这一产业的不断升温。
植保无人机给农业装上“翅膀”
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得益于军用无人机的坚实技术基础,也得益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迅速扩张。而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也迎来了重要机遇,市场细分趋势加速推进。其中,植保无人机就是备受瞩目的行业“新星”。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种植业、畜牧业规模庞大,但是在自动化、机械化、集成化发展方面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推动科技与农业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眼下,越来越多的植保无人机飞向了田间地头,为农业发展装上了科技的“翅膀”。相对于传统植保方式,无人机植保有着人机分离、省水省药、作业效率高、克服地形不便等多重优势。
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较快,不受地面因素干扰,能够快速完成植保作业,不仅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作业成本也仅为传统植保方式的一半,甚至更少。另外,由于操作植保无人机无需长时间接触农药,实现了人、药分离,飞手或是农户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并且,在实际植保作业过程中,一些不同地形、不同高度的作物,地面机械难以处理,而植保无人机则可以利用自身灵活优势,适应不同的施药环境,不用受上述限制因素影响,这也让植保无人机获得了更多农户的欢迎,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近几年,我国植保无人机普及度不断提升。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突破了13000架,相对于2015年增长了近6倍。另外,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160余种类型的植保无人机走上了市场,以大疆、极飞等为首的企业发展十分迅猛。
突破标准缺失瓶颈
虽然我国植保无人机市场发展势头积极,但是行业依然面临着标准缺失、监管措施不完善的诸多难题,这无疑会对未来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从目前来看,植保无人机市场的火爆,引发社会资本蜂拥而入,初创企业与服务组织更是不断冒出,导致行业鱼龙混杂,炒作倾向严重,同质化趋势日渐凸显,产品质量与服务都得不到切实保障,损害了部分用户的利益。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必须在行业规范方面发力,形成统一的质量、技术标准,树立完善的监管体制,从而推动产业加速洗牌,淘汰不合格的生产厂家,促进植保无人机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018年6月1日,农业部出台的《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打响了植保无人机行业标准化的枪。这是我国发布的国字头的植保无人机领域标准文件,堪称是里程碑事件。
《标准》中针对无人机植保作业的实际情况,规定了环境适应性、自主控制模式的各向飞行精度、均匀性变异系数;同时考虑了人员安全、公共安全和机具安全等因素,明确了空机质量、大起飞质量、限高限速限距功能和电子围栏功能等要求。
随着《标准》的正式实施,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探索和实践,有望加快化解我国植保无人机行业低端化、同质化不良风险,大幅提升相关产品质量水平,切实提升植保作业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我国植保无人机市场也有望借此实现新一轮快速增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