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黑飞”治理带来新机遇 反无人机市场加速升温

“黑飞”治理带来新机遇 反无人机市场加速升温

2018-06-29 14:58:02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月初 关键词:无人机反无人机阅读量:56535

导读:凡事都有两面性,无人机的发展与普及为诸多行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是也导致“黑飞”、“扰航”等事件频发。面对当前困境,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发展反无人机技术也成为主流趋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凡事都有两面性,无人机的发展与普及为诸多行业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是也导致“黑飞”、“扰航”等事件频发。面对当前困境,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发展反无人机技术也成为主流趋势。

“黑飞”治理带来新机遇 反无人机市场加速升温
 
  如今,无人机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国家名片”之一,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应用范围日渐扩张,解决了农业植保、影视拍摄、应急通信等诸多行业的难题。不过,随着无人机保有量日益增长,普及度进一步提升,也引发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安全隐患。
 
  无人机“黑飞”亟需治理
 
  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为无人机行业提供了关键发展契机,无人机开始由军用向民用快速延伸。经过业内企业的不懈努力,无人机性能愈发全面,消费级产品的成本也持续下降,价格瓶颈不复存在。因而,易操作、灵活便捷的无人机受到了科技爱好者与各行各业的青睐,市场一派繁荣景象。
 
  无人机具有多重特点,赋予了其在应用端的显著优势。目前,无人机在地理测绘、农业植保、影视拍摄、消防救援等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同时在数据收集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正在加快挖掘当中。无人机的不仅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一大批新生业态的发展。
 
  不过,无人机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一系列隐患开始显现。2016年以来,无人机“黑飞”现象时有发生,逐渐引发社会关注;2017年,无人机“黑飞”、“扰航”事件更是频频发生,引起了民众的恐慌与政府的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头两个月,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威胁民航安全的事件就发生了12起;4月21日,成都双流机场接连遭到疑似无人机的无人驾驶航空器扰航,直接导致了58个航班备降、4架飞机返航、超过1万名旅客滞留的严重后果。
 
  虽然这些事件发生后,我国各级政府相继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遏制无人机“扰航”与“黑飞”,但是在整体形势大有改善的背景下,2018年仍然出现了数起无人机非法飞行、“扰航”和伤人的事件。
 
  无人机大多体型较小,但是一旦不慎撞击飞机或是跌落碰撞人类,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与伤害。无人机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亟需治理,在如何管控这一现象上,也出现了多种方式,其中加强法律监管与发展应对技术成为主要手段。
 
  “反无人机”市场逐渐升温
 
  针对无人机“黑飞”与“扰航”等问题,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对无人机生产、销售、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
 
  2017年6月1日,我国首部无人机实名登记法规开始实施,要求在 8 月 31 日前完成实名登记手续,否则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一年后的2018年6月1日,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活动做出了详细规定。
 
  而在国外,近日美国参议院也通过了《防止新威胁法案》,允许司法部和国土安全部在城区部署反无人机技术。只要司法部或国土安全部认为无人机对“受保护的设施或资产”构成“威胁”,上述机构就能“使用合理的武力来阻止,破坏或摧毁”无人机。
 
  正如美国的司法实践,解决无人机的“黑飞”难题,除了法律法规的监管,也需要相关应对技术的支撑。因此,为了更好地防范无人机非法活动,反无人机行业开始迅猛发展,市场增长态势愈发积极。
 
  当前,主要的反无人机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干扰阻断类、直接摧毁类和监测控制类。部分反无人机系统更是能够做到对无人机“探测、跟踪、识别、击落”一体化,以切实保障关键基础设施与特定区域的安全。
 
  近几年来,反无人机企业发展势头几乎不亚于无人机企业,同样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与支持。据相关机构预测,反无人机市场将维持约25%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1亿美元。鉴于无人机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完善还需时日,反无人机行业未来的机遇还有很多。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