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仿生机器人能上天入海,为啥却迟迟无法获得落地?

仿生机器人能上天入海,为啥却迟迟无法获得落地?

2018-07-16 15:26:38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关键词:仿生机器人阅读量:59334

导读:仿生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开展已久,相关的成果和产品也层出不穷,但由于技术、成本和实际使用价值等原因,其商业化落地迟迟无法实现。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仿生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开展已久,相关的成果和产品也层出不穷,但由于技术、成本和实际使用价值等原因,其商业化落地迟迟无法实现。未来既需要在技术和材料上进行革新,也需要集中发力、重点突破,找到一条落地突围之路。
 
  近年来,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犹如烈火燎原般一发不可收拾,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集成在日复一日中获得了巨大提升。
 
  为应对自动化的工业生产,人们设计研发出了简单的工业机器人、机器车或机械臂;为了进入日常消费服务领域,人们给机器人进行了功能和外形上的智能化提升;而为了对一些特殊领域进行探索,人们则打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仿生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研发热潮不断
 
  仿生机器人,是指模仿生物、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研发这样的机器人需要以自然为师,集各门学科于一体,再结合机器人本身的技术发展,因此,相比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来说,仿生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更为困难。
 
  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国内外对于仿生机器人的研发热情。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就开始投身到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之中,依靠人力驱动对生物进行原始的模型探索。
 
  20世纪中后期,机电系统带来了驱动技术的革新,仿生机器人也从原始仿形向运动仿生逐渐迈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更多驱动技术的出现,以及对生物特征和机理的深入了解,仿生机器人不断取得产品上的突破,其研发热潮再度被掀起。
 
  截至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发出了对昆虫、鱼类、鸟类、爬行类等各种动物的仿生机器人,西方不少国家兴起了一股“机械宠物”的时尚潮流,波士顿四足机器人“猎豹”、双足机器人Atlas也纷纷成为了机器人中的网红。
 
  而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趋势的加剧,我国也在加速推动“仿人机器人”的商业化研发和应用,以期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和解决老龄化社会下的健康医疗、家庭服务等问题。
 
  三大问题阻碍商业化落地
 
  不过当前,且不说运用于日常服务的“仿人机器人”,就是用于特殊领域探索的一般动物“仿生机器人”也难以获得商业化的应用,究其原因,无外乎技术、成本和应用价值三点因素。
 
  首先在技术上,当前仿生机器人存在着跨学科协助不够,模型过于简单,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微小的生物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系统结构,要将这些系统结构、运动方式完全模仿下来,既需要对生物机理进行大量实验,也需要的建模与多个学科成果相结合,这些眼下实现的都还远远不够。
 
  其次在成本上,过于昂贵的价格让企业难以进行量产。据了解,波士顿研发的双足机器人Atlas,其能实现奔跑和跨越障碍物,在功能上已经能进行某些实际应用,但其零件的成本就已上万,不少企业完全负担不起。因此,不管是Atlas还是其他仿生机器人,昂贵的价格让他们都只能出现在展会现场或视频上供人观赏。
 
  后在应用价值上,很多仿生机器人为了实现某个功能,在能源利用率、使用范围、使用寿命、实际使用价值上存在不少局限。虽然机器人勉强能达到需要的效果,但要企业为此付出更多的能耗、维修成本,或者要企业承担噪音等副作用,这样的产品离商业化落地还有一定距离。
 
  突围之漫漫长路需这样走
 
  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事实也证明仿生机器人的出现,符合未来机器人发展的大趋势,虽然现在其问题缠身,但并非无法突围!
 
  一方面,通过革新材料和控制方式,既可以让仿生机器人更接近生物性能,满足更为复杂的场景应用,也可以降低能耗、增加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特定垂直化场景的着重发力、突破,或许能够开辟出一条由小及大、由窄至宽的落地之路。目前,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仿生机器人虽然经常为人们所诟病,普遍认为使用价值不够宽泛,但在医疗、救援、探测等垂直化领域,却有着突出的表现,从这些领域发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突围方向。
 
  总的来说,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现在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但作为人类向自然生物的一种学习和模仿,这种想法是非常值得认可和推广的,未来,随着生物学、机器人等相关技术的不断深入,制作材料的不断革新,社会价值的不断认可,能够上天入海的仿生机器人终有一天能获得实际落地。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日本川崎重工发布四足仿生机器人CORLEO

    研发团队突破传统轮履设计定式,创造性开发出四足独立驱动系统——每条机械腿配备两组防滑橡胶蹄,通过120°摆动幅度的独立关节,实现媲美山地羚羊的复杂地形适应能力。
    四足仿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
    2025-04-08 16:49:59
  • 科研人员模仿蟑螂造了款机器人:每秒能跑45厘米

    受蟑螂的启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经过长达15年的深入研究,成功自主研发了一款名为“昆虫”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
    昆虫机器人仿生机器人
    2024-05-23 09:06:57
  • 人形机器人的尽头是“打工人”?行业掀起了变革风暴

    现如今,人形机器人也开启“打工人”生涯了。前几日,特斯拉表示,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在自家工厂“打工”,“从事”进厂分拣电池工作。
    人形机器人仿生机器人
    2024-05-13 16:40:16
  • 仿生蜻蜓机器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

    仿生蜻蜓机器人翅膀通常由柔性材料制成,如聚氯乙烯(PVC)薄膜或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通过精密的设计和控制算法,这些翅膀可以像真正的蜻蜓一样在空中快速振动并产生升力和推进力。
    仿生机器人仿生蜻蜓机器人
    2023-10-18 13:42:27
  • 最新型蜈蚣式仿生机器人有望摆脱传感器依赖!

    当我们摆动腿时,我们的脚会落地并向前移动。但是,在蜈蚣的世界里,如果它们停止身体和四肢的摆动,它们就会立即停止移动。”
    蜈蚣式仿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传感器
    2023-05-09 09:59:34
  • 大海正在求救!这款仿生机器人将清理全球海洋垃圾

    斯图加特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他们受水母启发,配置了一个多功能、节能且几乎无噪音的手掌大小的机器人。
    机器人智能系统仿生机器人
    2023-05-05 10:29:28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