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奥迪和华为战略合作 潜心V2X标准和车联网汽车

奥迪和华为战略合作 潜心V2X标准和车联网汽车

2018-07-17 08:50:54来源:赛迪网 王昊 关键词:车联网智能网联阅读量:22537

导读:随着百度生产的阿波罗金龙量产下线,和近日正式上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的梦正照进现实。
  【中国智能制造网 企业动态】随着百度生产的阿波罗金龙量产下线,和近日正式上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的梦正照进现实。然而,无人驾驶并非一家独大,采用联合竞争是主流选择。车企和技术公司软硬结合的搭配让平台设计和路测加速推进。
 
  不过,日前华为和奥迪的重量级握手却旨在推进V2X车联网标准制定和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及数字化服务,并且,双方还将在中国无锡开展LTE-V车联网通信标准试点项目。结合6月表明的2020年前问世5G智能网联汽车的壮语,我国车联网标准的制定愈加成为决胜无人赛道的关键。
 
  LTE-V2X在协同服务中大显身手
 
  LTE-V2X是目前车联网实现的通信手段,主要原理是将LTE移动宽带和V2X直连技术融为一体,通过车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和应用打通,提供了更好的人-车-路-云的协同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5月,无锡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区开建,标志着个城市级的车路协同平台——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而C-V2X是将蜂窝(Celluar),4G或5G网络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车与车通信(V2V)、车与路边通信(V2I)、车与行人通信(V2P)、车与网络(V2N)等场景,当支持C-V2X车载设备处于蜂窝网络覆盖内时,就可以采用PC5接口进行V2X通信,无须网络连接也可完成。
 
  所以,在信息类应用、安全类应用和效率类应用上均有落地,在车辆编队、先进驾驶、远程驾驶等领域均展开协同服务测试,对自动驾驶中涉及的车辆之间、车与路边之间的协同有很大促进。这也是目前高通、中兴等厂商积极研发芯片组解决方案和加快测试的原因。
 
  而此次,华为会将通讯模块搭载到奥迪汽车上,为奥迪车主提供更高速率的连接。此前,在T-BOX和C-V2X已有很深合作。C-V2X可以让汽车更加智能,这时汽车就不仅仅是一辆汽车,而是把整个汽车变成社区,汽车之间会相互沟通,汽车会跟人也进行沟通,甚至可以让家变得更加智能。
 
  华为和众多政府部门也陆续达成协议,促使国家宏观层面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90%的道路应该由V2X覆盖,到2025年确保网联车的覆盖率更高。
 
  5G是车联网的重要推动之一
 
  在中国厂商大规模投入5G的背景下,LTE-V2X将会成为中国车联网技术的主流,这也是双方在2016年就联合宝马、戴姆勒、沃达丰、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与高通共同组建了5GAA(5G Automotive Association)联盟的原因,为的正是在更多场景、路段和技术标准中反复测试,获得安全性和稳定性双重保证。
 
  比如,在中国移动与华为针对5G网络环境下的测试中,无人驾驶车辆上安装的多个高清摄像头将240度驾驶视角的多路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到远程驾驶台,现场实测达到50 Mbps的上行传输速率。这有助于远程驾驶和远程控制无人驾驶车辆,让控制系统或政府部门可以了解
 
  基于5G的高可靠和超低时延的方案,整个车辆编队步调一致,车辆间的安全距离也可缩小,直接降低风阻造成的燃油消耗,同时使整个车队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双方在今年6月也曾宣布,将于2020年前将5G智能网联汽车问世。5G的重要意义在于高速传输数据,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汽车配备“智能大脑”,感知周围环境因素和数据,所以5G网络帮助V2X让车辆之间、车辆与道路之间高速联通和感知。
 
  所以,在5G技术逐渐成熟、商业化之后,5G与V2X的融合成为另一关键。传感器数据的融合、通信平台对5G网络的适配等都是下一步测试重点。华为和奥迪此次合作并未提到5G发展脉络,但从华为此前展开测试和建立基站事宜来看,华为进入造车领域也是势在必得。
 
  目前,我国在此领域拥有上海和无锡两个示范区,也已经制定了协议标准,但目前在产品量产化、商业渗透率、和跨平台融合中存在问题。所以,未来应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升级改造现有路段智能水平,加快LTE-V2X部署和建设,尽早分配专用频谱资源用于LTE-V2X。
 
  针对跨平台融合,应该从智慧公路、自动驾驶协同、安全类应用、和节能减排等场景出发,建设协同的行业标准。
 
  目前CSAE公布了17个一期应用的标准,但物理层的标准还未定义,这使得车联网还需要时间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除了标准之外,车联网技术的实现需要汽车做好准备,更需要道路的基础建设完备,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V2X,并走向终的无人驾驶。
 
  原标题:奥迪和华为的重量级握手:潜心V2X标准和车联网汽车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