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未来或将释放三大利好 车联网隐藏价值在这!

未来或将释放三大利好 车联网隐藏价值在这!

2018-08-01 13:23:06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月初 关键词:车联网智能网联阅读量:52822

导读:当前,各国都在大力布局车联网产业,寄望于在商业化过程中取得巨大回报。那么,车联网究竟能带来哪些利好呢?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要论汽车产业受瞩目的新兴领域,车联网是不容忽视的“潜力股”。当前,各国都在大力布局车联网产业,寄望于在商业化过程中取得巨大回报。那么,车联网究竟能带来哪些利好呢?

未来或将释放三大利好 车联网隐藏价值在这!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子、通信以及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发展,车联网这一新兴业态正逐渐走近人们的生活。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热潮推动下,车联网产业日益升温,受到了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
 
  产业合作日趋深入
 
  在汽车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传统汽车强国早已开始布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联网化,车联网由此成为汽车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2010年前后也开始加快车联网产业布局,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引导资本投资,大力促进车联网技术研发与商业化。
 
  由于车联网技术的特殊性,其承载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车辆的本身,而且还包括了车辆、道路、行人、客观环境在内的相关事物的广泛关联与协作,因而就必然使得产业链企业需要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核心优势。
 
  2018年以来,我国不少科技企业和传统车企在车联网产业发展上都选择了强化合作。7月10日,华为与奥迪在柏林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将联手发展智能车联网;此外,北京现代与百度、戴姆勒与百度都宣布将开展合作,联手打造智能车联网。
 
  三大利好值得期待
 
  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各大企业,都对车联网发展十分青睐。那么车联网技术的应用究竟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利好呢?
 
  一是提升交通安全水平。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汽车能够通过各类传感器感知附近的环境,获取周边各项信息,同时还能与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相连接,以规避潜在风险。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升级,未来车联网技术还能让汽车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智能网联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甚至有望实现零事故率。
 
  二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消费能力的增强、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特殊国情的影响,使得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交通拥堵现象愈发严峻。而一旦应用了车联网技术,不仅汽车自己能够更合理规划路径,交通部门也能及时、合理控制车流,从而避免交通拥堵。
 
  三是助力交通绿色出行。虽然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对环保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其却能够间接实现绿色低碳的目标。因为车联网能够提升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流畅的交通意味着汽车能够减少燃油损耗,也就间接的减少了尾气排放。
 
  这些差距需要正视
 
  要想实现车联网带来的诸多利好,就必须正视依然存在的差距,并正确、及时进行弥补。其中,有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现在,也将存在于车联网应用过程中,例如网络安全。
 
  众所周知,当前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国对此都相当重视。然而,车联网技术的基础就在于数据收集、分析与利用,无论是在数据收集或是存储阶段,其都将面临被窃取或是被泄露的风险。如果无法保障车联网的网络安全,那么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显然难以实现。
 
  此外,由于车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导致产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受到不利影响;同时,车联网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各类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
 
  不过,目前我国在车联网发展顶层设计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前不久,工信部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意味着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有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未来前行之路将会更加清晰、明确。
 
  业内专家认为,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变革,其本身的数据价值也将超乎人们的想象。未来,车联网数据的商业价值或将超过车辆本身的价格,成为许多公司赚取利润的重要渠道。
 
  当然,车联网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磨练”。但是,车联网所擘画的广阔蓝图,值得人们为之期待。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