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近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遭遇了惊险的刺杀事件,而“杀手”竟是几架搭载爆炸物的无人机。如今,无人机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亟需立足法律、技术两个支点,予以积极应对。
携弹“刺杀”委内瑞拉总统 无人机没法儿管了?
8月4日下午,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遭遇数架无人机携带炸弹袭击,引发关注。据悉,马杜罗当时正在出席该国国民警卫队成立81祝活动,其正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直播画面突然出现抖动,多名安全人员迅速保护马杜罗离开现场。事后,委内瑞拉新闻部长表示,多架无人机搭载爆炸物企图行刺马杜罗。
无人机安全事件频发
在近年来频发的无人机安全事件中,这一次的总统遇袭案无疑是轰动的。实际上,相对于“刺杀总统”的偶发而言,无人机在民航安全、公共安全领域造成的威胁要更为明显、更为真实。
2017年,中国内地西南地区多个省市的机场均发生了无人机扰航事件,而且还是接连发生,对航空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还使得机场与乘客遭受了很大损失。此外,据德国民航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德国共发生88起无人机非法接近民航客机的安全事件。
除了干扰民航,影响航空安全外,无人机在公共安全领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例如,2018年5月,北京就发生了一起无人机伤人事件,一位幼童在公园里被无人机砸到头部,脸上被划出巨大伤口。另外,无人机偷拍、无人机运毒,甚至飞进白宫等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
业内专家认为,受不当操作、突发故障以及不法利用等因素影响,无人机安全隐患或将持续爆发,值得政府部门和普通民众高度重视。一旦发生无人机撞击客机、或是与人类碰撞等事故,后果都是不堪承受的。因而,进一步加强、细化监管,防范无人机安全事件的发生十分必要。
监管法规成首道“防线”
无人机安全事件频发,一方面是无人机用户专业知识欠缺、安全意识薄弱以及不法分子非法使用等原因导致的,另一方面与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够完善也不无关系。在2017年无人机扰航事件频发后,我国无人机监管措施迅速收紧,相关法规政策也相继出台。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无人机围栏》和《无人机云系统接口数据规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等十余项无人机法律法规及管理措施。
此外,全国各个机场也公布了机场净空保护区,规定无人机禁飞范围;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地方性无人机管理规定,并加强对无人机非法飞行的打击力度。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无人机“黑飞”已经得到较好控制,扰航等事件从多发降低到了偶发,总体而言,无人机安全状况大有改善。
不过,无人机“黑飞”事件减少,并不意味着完全“灭绝”。为了巩固无人机监管成果,进一步保障民航、民众切身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相关主管部门还需继续细化、完善监管法规,推动无人机行业标准加速落地。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法律规定,为无人机行业的稳步发展留出空间。
反无人机技术日益兴起
无人机法规是安全“防线”,是从源头予以管控,而要想“主动出击”,进行积极应对,则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眼下,随着无人机安全隐患不断显现,反无人机技术日益兴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目前,各国主流的反无人机技术主要包括了信号干扰、声波干扰、激光攻击、专业反制无人机、无线电控制等,能够实现对无人机的侦察、定位、追踪、干扰、控制和击毁。由于价格不菲、应用场景具有针对性,大多数反无人机系统的客户都是政府单位或者安保机构。
当然,反无人机技术的市场空间定然不会于此。虽然短期内,政府依然是这一技术的主要客户,但是伴随成本的降低以及功能的发展,反无人机系统有望在政府之外的商业场景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除了反无人机技术,禁飞区设置也是应对无人机安全隐患的重要技术手段。现在,不少中大型无人机制造企业都会在无人机出厂前,围棋设定禁飞区域,使得无人机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飞行,从而避免进入禁飞区或敏感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