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人工智能助力自然灾害预测 地震、火山是大挑战

人工智能助力自然灾害预测 地震、火山是大挑战

2018-09-30 11:03:08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半城明灭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然灾害预测阅读量:48278

导读:如果我们能够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那么将可以及时做出应对,从而减少各项损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预测有望愈发。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如果我们能够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那么将可以及时做出应对,从而减少各项损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预测有望愈发。

人工智能助力自然灾害预测 地震、火山是大挑战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就是人类生存大的威胁之一。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一场突发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突袭”,减少各方面损失,人类开始探索如何预测其发生的时间。
 
  当前,对于大部分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及特点,人类已经能够掌握,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应对举措。不过,在自然灾害的预测方面,人类虽然有了一些突破,但是对于部分领域依然束手无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工智能协助自然灾害预测
 
  传统上,人类依靠经验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与应对,而进入近现代后,科学技术在这方面所体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人工智能崛起之后,其技术应用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在预测自然灾害方面的表现也备受关注。
 
  据外媒报道,近些年来,谷歌公司一直通过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等政府机构的警报,整合至谷歌地图以及搜索引擎等应用程序中,从而向用户发出自然灾害预警。此外,谷歌还与印度中央水务委员会达成合作,向印度用户发出洪水预警。
 
  据介绍,谷歌利用机器学习、降雨纪录和洪水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印度部分地区的洪水灾害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历史事件、水位读数、特定区域的地形和海拔等各种各样的数据输入到机器模型中。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已经建立起河流洪水预警模型,它不仅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洪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还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洪水发生的严重程度。”
 
  除了洪水灾害外,人工智能对于台风、泥石流的预测也较为“靠谱”。在美国,IBM为美国安大略省电力公司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工具,使之可以通过与气象公司观察的实时数据,预测台风(飓风)的严重程度和严重的区域,从而提前布置电工,以帮助城市快速恢复供电。
 
  在预测泥石流方面,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款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通过结合降水量预告、分析降水临界点时间、测量斜面上的水分含量和倾斜度的传感器,可以预测出降雨之后斜面的水分含量,来判断是否发出泥石流预警。
 
  预测火山和地震是更大挑战
 
  虽然有些自然灾害能够预测,但是也有一些自然灾害难以“掌控”,比如火山和地震。目前,对火山喷发的预测主要依靠对火山周围空气成分的变化而进行预警,但是预警时间距离喷发过于短暂,不足以完成大规模的人员及财产撤离。
 
  相对而言,火山是固定的,纵使难以预测,但是只要远离就行了。但是地震的发生没有地域限制,无论是时间还是地点都难以预测。千余年来,即使人们形成了许多经验性的认知,比如地震云、动物行为异常、水面波动等,但往往此时地震已经发生了。
 
  2016年,IBM宣布,该公司一组计算机科学家和奥斯汀大学、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建立了一个用于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收集了来自的地表传感器信息,并结合众多的地壳、地震理论,不运算起来非常麻烦。
 
  此外,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也研发了一款能够聆听岩石的机器人。由于地震在发生的时候会对岩石形成挤压,从而在地球内部产生声音,因此该机器人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地震到来前的迹象。
 
  不过,利用人工智能来预测地震还处于研发、测试阶段,距离得出成果还为时尚远。毕竟地震的产生是在地球内部,而我们对那一片地域的了解还十分。没有海量的数据,没有、广泛的观测点,那么人工智能也就无法进行自主学习,自然也难以对地震进行预测。
 
  当然,即使人工智能预测火山、地震还存在着很多挑战,但是仍是值得期待的。未来,随着人类对地球内部了解的信息、获取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数据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有望突破如今的困境,在防震减灾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智慧城市建设恰逢其时 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有哪些应用

    AI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更智能、更安全的世界。企业和政府应积极拥抱AI技术,同时关注其伦理和社会影响,确保AI的发展真正造福人类。
    人工智能安全领域
    2025-05-11 09:43:13
  • 夯实学校人工智能教育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无论是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激发人工智能环境中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潜力,还是提升智能时代公民的适应力,都需超越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人工智能教育
    2025-05-08 17:26:13
  •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我国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持续投资布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基础层、模型层及应用层不断升级优化,实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据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广泛融合。
    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2025-05-04 09:58:02
  • 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出席,来自各央国企、研究机构,及京内外近500家人工智能上下游生态企业与会。
    人工智能中国智造
    2025-04-30 09:49:19
  • AI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瓶颈?

    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行业共识正在逐渐浮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滞后,已成为人形机器人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最大瓶颈。
    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5-04-28 15:32:08
  • 从“原子”到算法!人工智能领域的“元素周期表”诞生

    研究团队发现,处于同一“主族“的算法(如支持向量机与核方法)具有相似的数学内核,而位于相同“周期“的算法(如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则共享相近的泛化能力图谱。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
    2025-04-27 17:01:21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