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从一路狂奔到量力而行,无人机产业发展正日趋理性,标准体系建设逐步走向正轨。目前,无人机标准制定的焦点已经由国内转向,要想占据行业话语权,标准制定争夺将是关键。
标准之争加剧 无人机产业发展需三管齐下
近些年来,无人机发展十分迅速,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如此,无人机在消费级、工业级市场实现了全面开花,应用普及不断加快,已经涵盖了农业植保、影视拍摄、地理测绘、交通巡查、消防救援等诸多领域。
目前,不管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拓展无人机应用、促进无人机产业发展壮大。据业内专业机构预计,2018年无人机产量将超过400万架,相对于2017年增长约35%。同时,无人机市场规模也将继续保持扩张姿态。
国内无人机标准加速制定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新兴行业在发展之初,几乎都是一路狂奔,往往会出现各种混乱局面,例如价格战、产品质量不一、低端化倾向、行业资源过度集中、不当竞争等。对于行业长远发展而言,这些弊端是必须要予以解决的。
为了促进国内无人机产业有序、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我国政府逐步加快推动无人机法规与标准制定,积极引导无人机行业走向规范化、差异化道路,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7年5月,国标委联合工信部、国家民航局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2018年6月,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成立了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人驾驶航空器分委员会。至此,我国无人机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开始步入新的阶段,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不断加速。
无人机标准之争拉开帷幕
无人机国内标准体系的建设如火如荼,标准的争夺也愈发激烈。目前,我国无人机企业制造的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占据市场份额超过60%,军用无人机技术也处于世界前列。很显然,深度参与无人机标准制定,持续提高我国话语权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做法。
事实上,世界主要国家针对无人机标准制定展开的竞争已经开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路线图。2018年6月,在标准化组织航空航天委员会无人机系统分委员会会议期间,英国、日本和韩国就提出了多项新标准提案。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的无人机标准制定进程,2017年4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在惠州召开了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届理事会,重点探讨了我国无人机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工作中去的问题。
面对国内外无人机市场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在技术与市场竞争的关键时刻,我国只有在国内、标准体系建设中实现两路并进,才能更好地掌握竞争主动权与行业话语权,从而支撑无人机产品在海外市场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管齐下推动无人机产业“质变”
要加快无人机国内标准体系建设、深化标准制定参与度,不仅需要合理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推进,而且也需要重视无人机产业的全面发展。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因而,接下来应当三管齐下,促进无人机产业发展:
一是前置国家空域改革,加速低空空域开放,为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当然,开放低空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只有“放管结合”,才能大化挖掘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潜力,助力无人机市场持续性扩张。
二是推动无人机军民融合步伐提速。众所周知,相对于民用无人机,军用无人机的技术、标准规格更高,相关企业的研发实力也更为强劲。而民营企业虽然不乏技术创新品牌,但是在人才、资本力量、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加快推动无人机产业军民融合,是强化我国无人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道路。
三是重视产研结合。研究院所的长处在于基础理论、技术研发,而企业的长处在于市场,所以,推进产研结合,有利于释放研究院所的研发资源,并通过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加快实现技术转化应用。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合理配置行业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无人机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