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世界可穿戴界的传奇——史蒂夫●曼恩

世界可穿戴界的传奇——史蒂夫●曼恩

2018-12-26 09:01:10来源: Ai芯天下 关键词:可穿戴阅读量:25462

导读:“来到中国一看,我相信可穿戴设备重点有望从硅谷来到中国。” 世界公认的“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之父”——史蒂夫 曼恩在来到中国武汉光谷之后给出这样的评价。
  【中国智能制造网 名家论谈】“来到中国一看,我相信可穿戴设备重点有望从硅谷来到中国。” 世界公认的“可穿戴计算机设备之父”——史蒂夫·曼恩在来到中国武汉光谷之后给出这样的评价。
 
  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
 
  1962年出生,加拿大人,麻省理工博士,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史坦佛大学访问教授, InteraXON 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创办人,集发明家、创业家、艺术家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史蒂夫·曼恩从小就对发明很感兴趣,这也使得他在MIT以及到硅谷后对可穿戴设备的发明一发不可收拾。
 
  199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该学院个可穿戴计算项目;
 
  1998年,在多伦多成立了个移动应用实验室,进行可穿戴设备和AR应用的开发;
 
  1999年,发明智能手表可视电话,此后被称作“世界可穿戴之父”;
 
  2013年,促成了世界上首套超人工智能和多感觉增强的道德体系;
 
  2014年,其发明的Muse穿戴设备被评选为2014年重要的可穿戴设备;
 
  2015年,获得2015数字先锋奖。
 
  斯蒂夫·曼恩是世界公认的首位利用机器增加感知的“电子人”赛博格(Cyborger),被誉为世界可穿戴界的传奇。斯蒂夫?曼恩在硅谷和斯坦福大学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
 
  早在1998年,他提出了可穿戴计算的6条设计原则,并将可穿戴设备的理念和人工智能进行了结合。
 
  1999年,他就戴着视觉增强眼镜到处拉风,也是他首先将可穿戴设备从加拿大引入麻省理工学院,并传导至整个硅谷。
 
  所以他的招牌形象一直都是——戴着一顶棒球帽,鼻梁上架着可穿戴眼镜。
 
  1
 
  “电子人”赛博格(Cyborger)
 
  关于自身的打扮,其实早就2012年斯蒂夫·曼恩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未来人人都将佩戴数字眼镜,我只不过提前了一点。
 
  以下为部分采访内容:
 
  记者: 您是个电子人吗?
 
  斯蒂夫 曼恩:是的。回顾可穿戴计算机的历史,我被称为可穿戴计算设备之父,也被成为世上个电子人。不过,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定义并不那么清晰。中国人千百年前就把算盘挂在胸前——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可穿戴计算机。
 
  记者:会不会在不远的将来所有人都会成为电子人?
 
  斯蒂夫·曼恩:很明显,所有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在1970年代曾经想象的情景是在右眼前佩戴的这个“眼镜”,通过它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个眼镜可以让你看到经过计算机处理过之后的事物。
 
  记者:您在乘飞机的时候,在起落阶段也戴着你的“眼镜”吗?
 
  斯蒂夫·曼恩:他们会检查我的眼镜,我随身带着全套相关文件,但还是需要经过他们的检查流程。
 
  记者:它是否会带来隐私问题?当所有人都戴着配有摄像头的眼镜时,情况会失控吗?
 
  斯蒂夫 曼恩: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假设你我在咖啡馆见面,你在口袋里揣了一个录音笔,这种情况和你拍下了见面场景、记住了整段对话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如果记录谈话的是无关的第三方的话,这就可能构成侵权。
 
  记者:您的“眼镜”这些年来有什么变化吗?
 
  斯蒂夫 曼恩:它在这些年中变化很大。我在1980年代使用的那个“眼镜”相当累赘,我要背着背包,戴着一个类似头盔的系统。
 
  那些年,我时不时会被拦下来。现在的新系统非常轻巧,看起来和普通产品没什么两样。
 
  记者:您现在佩戴的“眼镜”已经和您的身体相连了,对吧?
 
  斯蒂夫 曼恩:它可以连到我的思维网中。它可以连接到脑机界面。我一般会把它连到我的大脑。我们在加拿大成立了一个叫做Interaxon.ca的小企业,在那里试验直接由思维控制的电脑。我正在研发能让盲人获得视力的技术。
 
  记者:您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孩子,那您的家人也佩戴这样的眼镜吗?
 
  斯蒂夫·曼恩:我的妻子从1980年代中期就已经这样做了——时断时续地。我的孩子们也经常佩戴它。前段时间,孩子们想在海滩上看篝火,我向他们展示了用装满水的瓶子点火的技术,火光非常明亮,因此我们用眼镜来更好地观看篝火。
 
  2
 
  可穿戴计算机将改变人类生活
 
  2018年6月29日,以“智能改变世界”为主题的2018中国海创周创业孵化峰会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
 
  会上,斯蒂夫 曼恩发表了题为From 22 years of Quantified Self to the Future of HumanisticIntelligence从22年的量化生活到人文智能的未来)”的主题演讲。
 
  斯蒂夫?曼恩重点对他的四个影响力的发明(Human Intelligence、Sousveillance、NUI、Inventrepreneurship)进行阐释。
 
  他表示,在未来,可穿戴计算机将会从四个方面改变人类的生活。
 
  一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将逐渐转变为更形态的人文智能(Human Intelligence,HI)。
 
  人文智能(Human Intelligence,HI)由史蒂夫?曼恩以及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和谷歌科学家雷?库兹韦尔于2013年共同提出。
 
  相比于人工智能,人文智能更关注人类在智能时代的角色,而不是机器。
 
  斯蒂夫?曼恩指出,人工智能虽然很酷,却是冰冷的,人文智能则是有心灵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增强视野的同时,将成为人类理解和解读这个世界的方式,成为思维,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
 
  二是,从监视(Surveillance)到反监视(Sousveillance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更好的通过人机互动,对周围世界进行了解。
 
  在各类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监视越来越多,这种监视是由上而下的监视。
 
  斯蒂夫 曼恩,杰森 诺兰和巴里 威尔曼三位学者在一篇学术文章中取法语词根“sous(下面)”和“veiller(看)”造了“sousveillance(反监视)”一词。
 
  Sousveillance一词被用来表示一种由个人采取的逆向监视,用来挑战政府和组织的监视行为以及人们长久以来对这种监视行为的默许。
 
  三位学者对反监视的解释是:个人运用记录工具去观察自己受到的监视,并通过收集这些监视行为的证据和数据来减弱被监视的冒犯。
 
  三是,从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到自然用户界面(Network User Identifier,NUI)。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操作界面经历了从命令行界面(CLI)到图形用户界面(GUI)再到自然用户界面(NUI)的逐渐转变。
 
  其中,自然用户界面(NUI)只需要用户用自然的方式(语音、面部表情、动作手势、移动身体、旋转头部等)和计算机交流,从而摆脱键盘、鼠标,使得用户与界面更加地融合。
 
  自然用户界面(NUI)是未来计算机操作界面的发展方向。斯蒂夫 曼恩早在1998年时就设计了一个自然用户界面。
 
  在2011年时,比尔 盖茨就意识到了斯蒂夫?曼恩这个发明的重要性,对此他评价道“当前数字技术重要的趋势之一是自然用户界面的出现,我相信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
 
  四是,从创业(Entrepreneurship)到发明与创业的融合(Inventrepreneurship)。
 
  发明与创业的融合(Inventrepreneurship)包括从创意的诞生、基于创意进行发明、创新、到将发明创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全过程。
 
  斯蒂夫·曼恩指出许多发明都能够商业化,并非常成功的进入市场,他介绍了其在43年间的一些发明的商业化进展:
 
  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制造商Oculus、英特尔等企业已将可穿戴计算机变成产品;
 
  华为、三星、苹果等的多款智能手机均支持HDR模式;
 
  智能手环生产厂商Fitbit 、三星、苹果等企业将智能手表成功商业化;
 
  微软、三星、苹果的多款产品应用自然用户界面(NUI)等等。
 
  斯蒂夫 曼恩提倡应以自然的方式与信息进行交互而不是鼠标或者键盘。
 
  如今,众多科技公司包括微软,谷歌,百度,Facebook等都在探索NUI的设备和应用。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自然交互界面NUI被会是图形交互界面GUI之后的下一个交互革命。 (原标题:世界可穿戴界的传奇——史蒂夫·曼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