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云计算助力打造远程医疗新平台 为异地就诊提供更多便利

云计算助力打造远程医疗新平台 为异地就诊提供更多便利

2019-01-07 11:27:27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今夕何夕 关键词:云计算远程医疗阅读量:66490

导读:从总体来看,我国在远程医疗领域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进行研究性远程医疗试验探索,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实用性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应用。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稳步开展,我国的医疗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多个医疗场景。在这些前沿技术的支撑下,患者就诊的方式、医生治病的方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云平台的构建,更是为我国远程医疗建设注入了发展新动力,患者进行异地就诊也方便了许多。
云计算助力打造远程医疗新平台 为异地就诊提供更多便利
 
  我国远程医疗行业发展迅速
 
  从总体来看,我国在远程医疗领域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进行研究性远程医疗试验探索,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实用性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应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远程医疗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异地就医困难的状况。
 
  实际上,我国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大对远程医疗建设的扶持力度。早在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就同意宁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分别与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协和医院等合作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此后,我国多个地区纷纷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业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仅2016年,我国远程医疗(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市场规模就超过了6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预计到2020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0亿元。
 
  云计算为远程医疗提供技术支撑
 
  在我国远程医疗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一些研究人员也开始积极探索将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运用于远程医疗建设的新途径。通过搭建远程医疗信息共享云平台,位于不同区域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随时进行患者医疗信息的共享。医生通过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可以对患者进行远距离诊断,并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这样做,可以为患者节约时间、提升看病效率。
 
  远程医疗除了可以为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外,其还可以为身处海岛或者舰船上的伤病员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咨询。对于远离陆地、处于海岛上的急性病患者而言,通过借助云计算、遥感、计算机技术等来进行远程医疗,患者可以迅速、及时的将患病身体部位、出血量等状况反馈给医生,进而及时采取措施以减缓痛苦、降低对身体的损伤。
 
  不论是偏远地区患者就诊,还是远洋船舰伤员救治,通过远程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借助云计算、计算机、遥感等技术来构建新型远程医疗体系、提升患者就医的水平和质量,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医疗建设的一大重点。借助远程医疗来进行异地诊疗,已经逐步在我国多个地区流行开来。
 
  未来前沿技术将推动远程医疗实现新发展
 
  目前,我国远程医疗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湖南、广东、贵州等多个省市已经制定了切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远程医疗建设规划,一些地区的患者已经享受到了远程医疗所带来的便利。尤其对于一些身患重病、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远程医疗无疑为其减去了路途来回奔波的痛苦,并避免了在医院现场排队挂号等繁琐的流程。
 
  与此同时,远程医疗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云计算、遥感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远程医疗医生资格认证缺乏统一体系、中小型医疗服务商服务类型单一等,这些都影响着远程医疗是否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要想使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企业、医疗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今后,随着远程医疗不断向前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其在远程医疗各环节的应用程度也将进一步深化。届时,更多新兴技术将被应用于远程医疗建设过程中,并给行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而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也也将成为远程医疗中的重要内容。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