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绿色税制与经济杠杆双双发力 环保税红利全面铺开

绿色税制与经济杠杆双双发力 环保税红利全面铺开

2019-01-21 11:04:52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筱阳 关键词:环保绿色税制阅读量:25174

导读:在过去一年里,环境保护税征管运行有序顺畅,绿色税制促进绿色发展的效应开始显现——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申报税额超过216.97亿元。
  【中国智能制造网 行业动态】2018年起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是我国首部绿色税种。过去由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费,现在改为由税务部门征收环保税。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随着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供给转型升级,就能够减少税收成本,终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绿色税制与经济杠杆双双发力 环保税红利全面铺开
 
  开征至今已历时一年,我国个体现“绿色税制”的环保税,实施成效如何?
 
  在过去一年里,环境保护税征管运行有序顺畅,绿色税制促进绿色发展的效应开始显现——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申报税额超过216.97亿元,其中减免税额近68.4亿元。此前征收排污费是部门规定,而收税则上升至国家法律高度。其实施也意味着推行多年的排污收费制度将彻底转换为环保税制。
 
  由于环保税基本由排污费制度平移而来,环保税收入延续了原排污费特点。环境保护税基于“税负平移”原则,将实现排污收费向环保征税制度的转换。不同的是,环保税法实施条例细化了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收减免、征收管理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界限。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征税,覆盖了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等4类主要污染物、近167种主要污染因子。针对同一污染危害程度的污染因子按照排放量征税,排放越多,征税越多。
 
  同时,按照不同危害程度的污染因子设置差别化的污染当量值,实现对高危害污染因子多征税。这些税收,60%以上的比例集中于重点排污企业。从行业看,收入集中于钢铁、火电、水泥、石油和化工等行业。而从应税污染物类型看,2018年前三季度对大气污染物征税占比超过88.7%,水污染物征税占比6.9%左右,固体废物和噪声征税占比则接近2.9%。
 
  有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度全国环保税实际征税总额将超过200亿元,且三年内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原来由排污费安排的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力度不减的原则予以充分保障。但是,环保税的环保意义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换言之,着重于从“钱袋子”着手的环保税有利于实现中国对重点污染物的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仅在2018年上半年,通过落实对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纳税人免税政策,就促进了1000多万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原则,让环保税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通过发挥环保税的正向激励机制作用,环保税促进治污减排的导向效果初步显现。在超标排污企业面临税收损失的同时,积极加强排污治理,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享受到税收红利。通过对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场所实行达标排放免税政策,促进企业由过去直接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改为入城市管网排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效率。享受达标排放免税优惠的城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累计免税超过28.4亿元,占减免税总额的38.7%。
 
  但从税收政策的执行,到纳税申报的操作,以及后期的监控管理,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对于环保税而言,在下一阶段深化税制改革中仍有不少“成长的烦恼”需要面对。企业在过去缴纳排污费时,不涉及行政处罚,但在缴纳环保税时,就有了税收征管法和刑法的约束。而在更多的业界人士看来,费改税之后,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必须要有准确的污染物排放量监测信息,方便环境部门和税务部门衔接,识别异常申报。
 
  “2019年环保力度应该会更严,环保滞后特别是有污染问题的企业,都很难扛的住。”业界资深人士坦言。而即将开始的一系列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严格长效管护制度,未来环境治理领域仍将持续高景气。环保税则将会出现更多的差别化,在单个企业的缴纳环保税方面,排放高和排放低的企业将会存在较大差别,这也增加企业减排动力。既可倒逼环境监测数据更加真实,亦可倒逼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设备,实现绿色转型。
 
  (原标题:绿色税制与经济杠杆双双发力 环保税红利全面铺开)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智能制造网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智造商城:

PLC工控机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金属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工程机械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化工设备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电机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更多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1271141964.qq.com
  • 联系电话0571-89719789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能制造网

抖音号:gk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智能制造网

公众号:智能制造网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智能制造网

快手ID:gkzhan2006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