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网 行业动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句关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表述。
视点聚焦之《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
特种机器人产业的建议》
同时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俞章法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特种
机器人产业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开放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推进特种机器人相关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的加快崛起和弯道超车,抢占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所谓特种机器人,是指除
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
特种机器人工作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可能像工业领域的机器人那样总是具有良好结构化的或抑制的环境,其使用环境的有关信息往往是多义、不完全或不准确的,而且可能随着时间改变。
呼吁完善特种机器人行业标准
俞章法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机器人大的应用市场逐步从汽车等领域向传统制造业、服务行业、特种作业等方面发展。作为代替人工从事高危环境和特殊作业的特种机器人,不仅能解决“机器换人”的问题,还能做到在复杂高危的特殊环境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安全威胁,市场应用空间巨大。
“特种机器人应用领域往往是强监管行业,在技术突破的同时,行业监管标准却往往进展较慢,客户担心不符合相关规范而不愿使用。”
为此,俞章法建议,针对强监管行业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开放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围绕解决“机器换人”、特种作业应用等需求,在产业发展基础好、需求迫切的工业领域实施特种机器人推广应用计划,鼓励和支持国产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发展。
同时,加快推进特种机器人相关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协同消防、救援、矿山、石化、电力、军工、水利、燃气、市政建设等部门,加快行业及国家相关标准的修订完善,避免因标准问题变成阻碍新产业发展的绊脚石,挫伤企业科研和市场开发的积极性,错失产业赶超的良好机会。
在技术领域,俞章法建议,以骨干企业为牵引,构建“产学研用供”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联动机制和实施办法,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果渐现
作为面向重工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中信重工曾遇到需求不足的发展难题。这些年,俞章法逐渐找到了一条变革之路,即发展“制造服务业”,从产品到产业,从制造到服务,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不谋而合。
俞章法认为,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是思维的转变。“制造业比拼的是产品,往往只关注产品本身。而制造服务业,是在过硬的产品基础上,提供一整套服务,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中心,关心客户关心的事情,解决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客户的身份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投资矿山、水泥厂的肯定是行业内公司。现在,投资方仅仅是资金方,或者是善于布局市场的资金方。它们擅长把握市场,需要的是中信重工这样的“技术大牛”,帮它们建设、运营、维保,双方一起来分利润。“简单地说,我们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甲乙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智能制造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9719789;邮箱:1271141964@qq.com。